一、引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党支部是党联系青年师生的重要纽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力量。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意识形态多元交织的背景下,青年师生思想观念日趋多样,部分高校党支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引领力不足等问题。东北抗联精神诞生于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是无数英雄将士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其内涵与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深入挖掘并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将其有效融入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育人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育人内核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力量悬殊的斗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质的精神体系,其核心内涵为高校党支部开展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忠贞报国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面对民族危亡,抗联将士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投身抗日战场。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以草根棉絮果腹,展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这种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引导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抗联将士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赵尚志将军屡挫屡战、忠贞不渝,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能够为青年师生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帮助他们在复杂环境中把准人生方向,筑牢信仰根基。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品格
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坚持斗争十四年,以“野菜充饥志越坚”的顽强意志克服艰难险阻。这种奋斗精神激励青年师生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坚韧意志和务实作风。
(四)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
抗联部队不分地域、团结协作,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这种团结精神引导青年师生树立集体观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凝聚事业发展合力。
三、东北抗联精神在党支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一)价值引领:校准人生航向
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忠诚、担当等价值,为青年师生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标尺。通过开展主题学习、英雄事迹宣讲等活动,党支部能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价值追求,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局。
(二)信念铸魂:筑牢信仰根基
抗联将士坚守信仰的事迹,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文献研读、纪录片观影、后代讲述等方式,党支部能够帮助师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品格锤炼:涵育优良作风
抗联精神中的奋斗、担当、团结等品质,对塑造青年师生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术科研中激励攻坚克难,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奉献担当,在集体生活中倡导团结协作,从而培育师生坚韧、务实、合作的优良作风。
(四)动力赋能:激发奋进热情
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强大意志力和奋斗激情,能够为师生成长注入不竭动力。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主题实践等活动,引导师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岗位上追求卓越、奋发有为。
(五)组织凝聚:建强战斗堡垒
抗联精神中的团结意识和忠诚品格,有助于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主题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促进党员思想交流和行动协同,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凝聚师生、推动发展的坚强核心。
四、优化育人成效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学习机制
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党支部学习计划,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开展专题学习与研讨。综合利用文献阅读、线上资源、专家讲座等形式,推动精神入脑入心。
(二)拓展多元化实践载体
组织党员师生赴抗联纪念馆、战斗遗址等地开展红色研学;通过情景剧、诗朗诵、红歌传唱等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开展志愿服务,将抗联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实际行动。
(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深入宣传抗联英雄事迹,树立精神标杆;挖掘身边践行抗联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宣讲交流发挥示范效应,引导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四)完善常态化保障体系
高校党委要将抗联精神育人纳入党建重点任务,强化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建立“学习—实践—评价—提升”的工作闭环,推动育人工作持续深化、常态开展。
五、结语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校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信念铸魂、品格锤炼、动力赋能和组织凝聚作用,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意志品格、激发奋斗热情。高校党支部应通过系统化学习、多元化实践、榜样化引领和长效化保障,推动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