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湖灵隐寺免门票”政策正式落地,杭州西湖再次站到全国文旅行业讨论的中央。灵隐寺取消门票的举措,让这个本已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开放式景区迎来了新一轮流量叠加。然而,真正的挑战随之而来:在“免费时代”的入口更轻盈、游客更涌动的背景下,景区如何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托住体验、维持秩序,并从持续攀升的免费流量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免门票改变的不仅是价格机制,更是游客行为方式的根基。免费降低了进入门槛,也让游客的行程更加“随走随停”。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提前规划,而是在实时环境中决定去哪里、停多久、体验什么。天气、人流、体力、时间、临时兴趣成为“行中决策”的核心变量,但传统依赖人工和静态信息的服务体系很难跟上这种变化。这也是“灵隐寺免门票之后,西湖未来靠什么增长”成为行业关注焦点的原因之一:景区需要一种更能应对实时变化的新服务能力。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前瞻判断源于这种趋势。早在 2024 年,管委会就已经意识到,面对越来越即时化、即兴化的游客行为,仅靠传统服务体系已难以承担大型免费景区的运营压力,更难支撑未来的增量发展。于是,西湖选择提前布局:开放试点场景,引入数字化能力,希望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供给、重新理解游客,并重新构建体验与消费链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模式开始在西湖景区出现。由比利信息研发的“泡泡爱旅行”作为西湖首个 AI Agent 完成试点落地,它并不是为了应对灵隐寺免门票而诞生,而是源自西湖更早启动的数字化战略。在免费景区情境中,该智能体的价值愈加突出:它并不要求游客提前做攻略,而是在游客身处西湖之时,根据实时天气、人流、方位、时间和游客状态,给出即时而恰当的建议。

当游客从灵隐寺走出时,它会在实时信息基础上推荐“此刻适合前往”的目的地;当游客乘坐游船时,它推送沿途文化讲解;用餐结束后,它根据步行距离与时间推荐下一站;炎热天气下,它自动提醒附近可即时享用的冰粉;携带儿童与老人的游客,则会收到更轻松、更可达的路线建议。过去依赖人工才能实现的“随时告诉游客接下来该做什么”,第一次以数字方式在游客手中被自然实现。
AI 的介入让西湖免费景区的“随机流量”第一次变得可运营。游客的行为路径、停留时刻与兴趣变化被转化成可以被理解、被响应、被承接的服务机会。免门票时代最大的问题从不是“人太多”,而是“服务能力无法对接游客当下的需求”。当数字化能力补上这块缺口后,游客体验开始变得更清晰、更从容,而景区的供给也第一次有机会向“实时化”与“体验化”方向升级。

这种实时理解,让西湖在免门票时代的增长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景区的供给更多依赖固定项目和静态内容,游客愿不愿意停留、消费,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凑巧遇到了适合的体验”。但在“泡泡爱旅行”的试点中,兴趣点开始以“正确的时机”呈现给“正确的人”。例如,万松书院的“39.9 元汉服写真含门票”产品,虽然价格轻量,却成功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让更多年轻游客通过体验将文化场景变成消费场景。这类产品的逻辑并不是“刺激购买”,而是“承接兴趣”,让供给在行中被自然触发。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湖在运营上并没有沿用传统付费模式,而是采用更符合免门票时代特征的 RaaS(结果即服务)模式:景区不为工具付费、不承担前期成本,而是只在实际产生增量后按效果付费。存量完全属于景区,增量才成为合作空间。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景区在转型中的风险,又让技术提供方必须以“真实转化”证明价值,使创新得以在较低门槛下被推进。
回到“西湖灵隐寺免门票后如何增长”的问题,答案已经逐渐清晰:免费并不是终点,而是一条新增长路径的起点。门票不再是核心,体验成为关键;入口不再决定价值,过程才决定增长。数字化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大型免费景区的“基础设施能力”;而 AI 的介入,则让这种能力真正能够在行中发挥作用。
西湖的探索提示行业:免门票不是“丢掉收入”,而是“重建能力”;不是让游客更快走过,而是让体验更容易发生;不是依赖“传统供给”,而是要通过“场景化供给”和“实时服务能力”构建新的体验经济。
随着“西湖灵隐寺免门票”持续成为搜索热点,这座城市已经用行动给出答案:在免费时代,真正决定景区竞争力的,不是门票,而是能否在游客走进景区之后,与他们建立深度的、实时的、自然的连接。
这条路或许更难,但更长久,也更具有示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