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民生答卷,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与温度。唯有精准找准民生工作的“着力点”,以务实举措破解民生难题,才能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答好让人民满意的民生考卷。
聚焦“急难愁盼”,把准民生“脉搏”。民生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贴近群众需求。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社区楼栋、田间地头,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民意恳谈等方式,精准掌握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某街道推行“民生诉求清单”制度,每月收集群众诉求百余条,分类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去年以来累计解决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增设、养老服务等民生实事230余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这启示我们,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才能让民生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破解“民生堵点”,打通服务“末梢”。民生工作不能停留在“纸面”,更要落实到“指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服务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服务资源下沉、服务方式优化。近年来,多地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社保、医保、民政等部门业务,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出“线上办”“掌上办”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多省心”。某县针对农村养老难题,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提供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服务,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养老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才能让民生福祉直达群众身边。
夯实“民生根基”,健全保障“体系”。民生工作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建长远之策。要聚焦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底气。在就业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在教育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某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去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0%以上,通过健全民生保障体系,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凝聚“民生合力”,激活共治“动能”。答好民生考卷,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发力、协同共治。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统筹协调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形成民生工作合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民生项目规划、实施、监督全过程,让民生工作更符合群众意愿。某社区开展“民生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商户等共同商议社区事务,成功解决了小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推进等难题,实现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凝聚共治合力,才能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找准民生“着力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连着一年干,必能答好新时代的民生考卷,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