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省拥有长白山林海雪原、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等世界级旅游资源。近年来,吉林省以“冰雪+”融合模式为牵引,构建起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专业术语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核心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吉林旅游国际形象的塑造与市场拓展成效。吉林省旅游术语涵盖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产业融合、交通服务等多个维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需在翻译中坚持精准性、文化性与实用性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实现信息准确传递与文化有效传播的双重目标。
一、自然景观类术语:兼顾精准性与独特性
吉林省自然景观类术语以冰雪、山地、湖泊等核心资源为主,翻译时应首先确保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突出景观的独特属性。对已具备国际认知度的自然景观名称,应采用通用译法并保持统一,避免产生歧义。如“长白山”固定译为“Changbai Mountain”,而非字面直译的“Long White Mountain”,既保留音译特色,也符合国际惯例;“吉林雾凇”作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译为“Jilin Rime”时,宜补充说明其为“a unique natural wonder formed by freezing fog”,以便海外游客理解其“非冰非雪、晶莹剔透”的特质。
针对复合型景观术语,可采用“核心景观+功能属性”的结构,清晰传递其旅游价值。例如,“长白山聚龙火山温泉”译为“Julong Volcanic Hot Spring in Changbai Mountain”,准确体现其地理区位与景观类型;“天定山冰雪乐园”译为“Tianding Mountain Ice and Snow Amusement Park”,直接点明体验主题。翻译时应避免机械直译,如“冰雪新天地”不宜译为“Ice and Snow New World”,结合其沉浸式体验特色,译为“Changchun Ice and Snow World”更符合国际旅游宣传惯例,既简洁明了,又具备传播力。
二、民俗文化类术语: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转码
吉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构成其旅游核心吸引力。此类术语翻译的关键在于跨越文化障碍,使海外受众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寓意。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可采用“直译+注释”的组合策略。如查干湖冬捕中的“祭湖醒网仪式”译为“Lake Worship and Net Awakening Ceremony”,并补充说明其为“a traditional ritual of local fishermen praying for a bumper harvest”,准确传达祈福丰收的文化内核;朝鲜族“上元节”译为“Korean Lunar New Year’s Lantern Festival”,既体现民族特性,又与国际受众熟知的节日概念相衔接。
地域文化类术语的翻译需兼顾民族特色与受众可读性。“锦江木屋村”译为“Jinjiang Wooden House Village”,可补充说明其为“the last remaining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 village in Changbai Mountain”,突出其稀缺性文化价值;“查干萨日祭火仪式”译为“Chagan Sar Fire Festival Ritual”,保留蒙古族文化音译元素,同时以“Fire Festival”点明仪式主题。对“东北年俗”“闯关东文化”等概括性术语,可译为“Northeast Chinese New Year Customs”“Chuangguan Dong (Eastern Migration) Culture”,采用“拼音+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文化标识,又借助括号注释帮助受众理解核心内容。
三、“冰雪+”融合类术语:凸显产业特质与逻辑关系
“冰雪+”是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式,相关术语翻译应清晰展现产业融合逻辑,准确传达“冰雪+体育”“冰雪+文旅”“冰雪+康养”等多元业态特征。在结构上可采用“Ice and Snow + 产业领域”的固定范式,确保术语的系统性与辨识度。如“冰雪+体育”译为“Ice and Snow + Sports”,“冰雪+温泉”译为“Ice and Snow + Hot Spring”,简洁直观地传递融合理念;“冰雪康养旅游”译为“Ice and Snow Health Tourism”,明确其康养功能定位,契合国际旅游市场需求。
针对特色产业载体类术语,应结合其功能定位精准翻译。“吉林雪街”作为冰雪文旅商贸融合的新载体,可译为“Jilin Snow Street”,并补充说明其为“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integrating ice and snow equipment exhibition,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shopping”,全面展现其多元功能;“滑雪旅游度假地”译为“Ski Tourism Resort”,如“北大湖滑雪旅游度假地”译为“Beidahu Ski Tourism Resort”,符合国际度假地命名规范。国际赛事类术语应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如“国际雪联单板滑雪世界杯”译为“FIS Snowboard World Cup”,采用国际滑雪联合会官方缩写与命名格式,确保专业性与认可度。
四、交通服务类术语:注重实用性与国际通用性
交通与服务类术语直接关系游客的出行体验,翻译时应遵循国际通用标准,做到简洁准确、易于理解。交通枢纽术语应采用官方译法,如“长春机场”译为“Changchun Longjia International Airport”,完整呈现机场名称与国际属性;“冰雪旅游专线”译为“Ice and Snow Tourism Special Line”,清晰说明线路功能。景区服务标识翻译应符合国际惯例,如“游客中心”译为“Tourist Center”,“滑雪装备租赁”译为“Ski Equipment Rental”,避免因直译造成理解障碍。
特色服务项目术语的翻译需兼顾功能说明与文化温度。“公益滑雪课”译为“Public Skiing Class”,简洁明了;“冬进补·人参进万家”活动译为“Winter Tonics · Ginseng Enters Every Family”,保留中文对仗修辞,同时以“Winter Tonics”传递中医养生理念;“雪地民谣音乐节”译为“Snowy Folk Music Festival”,突出活动场景与类型。服务提示类术语应简洁醒目,如“雪道危险,注意安全”译为“Dangerous Slope, Safety First”,符合英语警示语的表达习惯,确保信息高效传递。
五、吉林省旅游术语翻译的核心原则与优化建议
做好吉林省旅游术语翻译,应坚守三大核心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对“雾凇”“冬捕”等关键概念建立统一译法标准,避免多译名引发混淆;二是文化适配原则,对文化负载词采用“解释性翻译”策略,在控制阅读负担的前提下传递文化内涵;三是实用性原则,服务类术语应简洁明了,契合国际游客的认知习惯。
为系统提升翻译质量,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其一,构建统一术语库,由文旅部门联合专业机构编制《吉林省旅游核心术语翻译规范》,系统规范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产业融合等各类术语的译法;其二,强化跨文化考量,针对日本、俄罗斯、韩国等主要客源国的语言习惯,优化术语翻译的差异化表达;其三,注重动态更新,结合“冰雪+”产业创新发展,及时补充“雪街”“冰雪科创”等新兴术语的标准译法。
旅游术语翻译是吉林省推进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既要精准传递信息,也要生动诠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术语实施差异化翻译策略,统筹准确性、文化性与实用性,能够帮助海外游客深入理解吉林旅游的独特价值,助力吉林旅游文化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