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东北地区经济转型与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动力。吉林省坐拥长白山冰雪、查干湖冬捕、吉林雾凇等世界级旅游资源,融合了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冰雪民俗、闯关东文化以及现代冰雪运动文化,具备独特的国际吸引力。外宣翻译作为沟通中外的语言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吉林冰雪旅游的国际形象与市场拓展。高质量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准确传递旅游信息,更能让海外游客领略中国冰雪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旅游意愿。然而,当前吉林省冰雪旅游外宣翻译仍存在景点名称译法不一、文化信息传递不足、复合型翻译人才缺乏、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冰雪文化的有效传播。系统优化外宣翻译工作,对提升吉林冰雪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冰雪产业国际化具有现实意义。
二、冰雪旅游文化特质与外宣翻译诉求
(一)冰雪旅游文化的核心特质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兼具自然奇观、民俗传承与现代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体系。一是自然景观独特,吉林雾凇作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与长白山雪原、查干湖冰面共同构成壮美的北国风光;二是民俗文化多元,满族冰嬉、朝鲜族冰雪游戏、查干湖“祭湖醒网”仪式等,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与民族记忆;三是冰雪运动时尚,长春净月潭、北大壶等滑雪胜地引领冰雪运动潮流;四是地域文化深厚,闯关东精神与东北人的热情豪爽为冰雪旅游注入情感温度。
(二)外宣翻译的核心诉求
外宣翻译本质是跨文化传播,需实现“信息准确、文化传神、受众共鸣”。具体诉求包括:一是准确性,确保景点名称、服务信息等内容翻译规范统一;二是文化性,通过恰当译法传递文化背景与内涵;三是实用性,语言简洁生动,贴合游客认知习惯;四是差异性,针对不同语种受众实施精准传播。
三、外宣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翻译标准不统一
景区名称、民俗术语等存在多种译法,如“长白山”有“Changbai Mountain”与“Changbai Shan”混用,“祭湖醒网”被直译为“sacrifice to the lake”,未能传达其祈福寓意。服务标识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小心地滑”误译为“Carefully slide”,影响理解与体验。
(二)文化传递不足
部分译文过于直译,缺乏文化背景补充。例如“雾凇”仅译为“rime”,未说明其形成机理与审美特质;“打雪仗”译为“snowball fight”,忽略了其民俗文化属性。部分文本句式冗长,不符合外语表达习惯,削弱了传播效果。
(三)专业人才短缺
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冰雪旅游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译者不足,小语种人才更为匮乏。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出现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影响外宣专业性。
(四)传播渠道单一
外宣内容多集中于宣传册、景区标牌等传统载体,缺乏多语种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手段。翻译内容更新滞后,难以适应国际游客的信息需求。
(五)质量管控机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翻译审核与评估机制,译文质量多由景区或企业自行把握,反馈渠道不畅,难以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
四、优化外宣翻译工作的具体建议
(一)建立规范统一的术语体系
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高校与行业机构,制定《吉林省冰雪旅游外宣翻译规范》,明确核心术语译法。例如,“长白山”统一为“Changbai Mountain”,“雾凇”译为“Jilin Rime”并附简要说明。编制术语手册,加强宣传培训,推动标准落地。
(二)深化文化内涵的译介策略
采用“直译+注释”“意译+文化等效”等方法,增强文化传递效果。如“祭湖醒网仪式”可译为“Lake Worship and Net Awakening Ceremony”,并补充文化背景;宣传语注重情感表达,如“东北人的热情,融化冬日的严寒”译为“The warmth of Northeast people melts the winter cold”,引发共鸣。
(三)加强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
推动高校与文旅企业合作,开设冰雪旅游翻译课程,强化实战训练。组织在职人员培训,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引进小语种等高端翻译人才,建立外宣翻译人才库,夯实人才基础。
(四)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
积极运营多语种社交媒体账号,制作短视频、图文等内容,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优化线下导览系统,引入二维码链接多语解读。与国际旅游平台、海外媒体合作,扩大传播覆盖面。在景区设立文化体验区,实现沉浸式传播。
(五)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
成立外宣翻译审核委员会,对重要译文进行专业审定。建立质量评估体系,从准确度、文化性、流畅性等维度定期评估。畅通游客反馈渠道,及时优化译文内容。实施激励措施,鼓励高质量翻译实践。
五、结语
提升外宣翻译质量,是增强吉林省冰雪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通过规范术语、深化文化译介、培养人才、拓展渠道、加强管控等系统举措,全面提升外宣翻译水平。让吉林的冰雪之美、文化之韵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