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一档深度人文对话节目在文化圈引发了不小的涟漪。
不是流量明星的花边新闻,不是热搜体质的话题炒作,而是两位女士、一本书、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当《破阵子》作者温燕霞在镜头前数度哽咽,当"文化抗战"四个字重新被唤醒,当桂林不只是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而成为民族记忆的坐标——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央广云听文化传媒(广西)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深度人文对话栏目《言外》第二期,用33分钟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人文探索。这期节目打动人的地方,是它没有把历史当作冰冷的说教,而是让每一个观众都成为了对话的参与者。
跨越媒介的共鸣:当历史对话直抵人心
节目成功的背后,是多平台共振的传播矩阵。
9月18日,《言外》第二期正片正式上线。以央广云听APP为音频核心阵地,联动小米电视覆盖千万家庭客厅场景,依托银河互联网电视触达网络视频用户,当不同终端的屏幕同时亮起,这场关于历史与人性的对话,便突破了媒介边界,直抵每个渴望真诚的心灵角落。
*央广云听APP观看路径:下载云听APP搜索“言外”,即可观看完整节目
*小米电视观看路径:登录小米电视,搜索“言外”,即可观看节目
*银河互联网电视观看路径:登录中国移动高清电视,搜索“言外”,即可观看节目
节目播出期间,十余家媒体积极参与话题互动,全网近万条讨论中,满是观众以"破防了""致敬""感动到泪目"等直抵人心的鲜活表达,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先烈的缅怀融入弹幕与评论区,字里行间满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破防瞬间:当文字遇见滚烫的灵魂
若论本期最动人的时刻,温燕霞谈及创作初衷的哽咽必居其一。镜头里,这位以温婉笔触见长的作家,声音突然颤抖:"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特别是那些无名烈士碑的时候,特别感慨。他们是家中的儿子,是谁的丈夫,是谁的父亲,但他们成了无名烈士,没有谁知道他们是谁……"说到这里,她已经泪流满面。
而坐在对面的主持人高莉,同样红了眼眶。她后来坦言:"整场采访温燕霞都带着局促,唯独说到‘为何坚持写主旋律’时,眼神亮得像燃着火焰。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是作家的使命感。"
被唤醒的记忆:笔墨作枪的抗战岁月
节目最珍贵的价值,是让"文化抗战"这段陌生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温燕霞详解了被时光掩埋的西南剧展:1944年2月至5月,来自湘、桂、赣、粤、滇五省的33支戏剧队齐聚桂林,用94天时间展演179个剧目。"那不是普通的演出,是在轰炸间隙搭起舞台,用台词当子弹、用剧情作号角——他们明知舞台下可能就是战场,却依然要让‘救亡’的声音传遍街巷。"
节目中,当镜头扫过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万祥糟坊",她指尖轻触斑驳的木门:"推开这扇红色木门时,总能听见‘吱呀’声里藏着的秘密——当年那些伏案写稿的人,是不是也借着窗外微光,把‘救亡’二字一笔一画刻进纸里?" 这段带着体温的讲述,让文化抗战从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知的生命群像——原来那些以笔墨为枪的文人、用舞台作阵地的演员,和前线扛枪的士兵一样,都在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民族的精神长城。
跨越时空的对话:年轻一代如何理解那段历史
节目最巧妙之处,是在历史与年轻一代间架起桥梁。谈及书中女性角色,温燕霞强调“韧性”二字:“我希望读者看见,任何时代女性的力量都动人。”更以“若生在当年,是否捐出家财抗战”叩问,让观众突然直面:那些做出选择的,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录制地桂林阳朔相公山的今昔对比,更添深意。“书里的山水和现在一样,又完全不一样。”温燕霞望着眼前“水如妆、山含笑”的安稳,对比当年“烽火连天、面临亡国”的危急,“这种感受烙在心里,比任何说教都让人懂‘国泰民安’的分量。”这场对话,让年轻观众突然读懂:文化抗战的坚守从不是过去式,而是每个时代都在续写的精神命题。
《言外》的价值:让人文对话重新获得关注
《言外》节目成功的本质,是让对话回归了最朴素的模样——没有刻意煽情,没有预设冲突,只有两颗灵魂在历史长河里的真诚相遇。主持人高莉的落泪是自然流露,温燕霞的哽咽是情难自已,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恰是当下最稀缺的内容质感。
节目终了,夕阳为桂林山水镀上金边。主持人高莉望着远山轻声说:"日落有时何尝不代表新生,我们又可以盼望下一个黎明的到来。"这句诗意的收尾,恰似节目的隐喻:当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年份,当文学不再是书架上的装饰,当对话真正触达灵魂——好的节目从不让人停留在感动,而是让人看完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时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