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更是赢得民心、凝聚力量的关键所在。从“八项规定”破题开局,到反“四风”持续发力,十余年间,作风建设早已从“徙木立信”的承诺,变成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容不得半点松劲歇脚,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保持驰而不息的韧劲,才能让清风正气永驻。
驰而不息抓作风,要在“常”字上下功夫,杜绝“一阵风”心态。作风建设不是“运动式”整治,更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年复一年的深耕。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存在“松口气、歇歇脚”的侥幸,把“规定动作”当“完成任务”,把“长效机制”当“应付检查”——有的单位“门好进、脸好看”了,但“事难办”的梗阻依然存在;有的地方“文山会海”少了,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又冒了头。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一旦“断档”,问题就可能“反弹回潮”。
驰而不息抓作风,要在“严”字上动真格,破除“宽松软”弊病。“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作风建设的成效,离不开“严”的基调、“实”的举措。近年来,从对“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的精准打击,到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一系列从严从实的举措,让作风建设有了“牙齿”。但“严”的标准不能降、“惩”的力度不能减,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隐形变异”问题,更要练就“火眼金睛”——对披着“人情往来”外衣的利益输送保持警惕,对打着“创新探索”旗号的形式主义坚决说不。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抓查处、以“全覆盖”的监督筑防线,才能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
驰而不息抓作风,要在“民”字上见真章,摒弃“官本位”思想。作风建设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干部作风实不实,群众感受最真切。当年,焦裕禄顶着风沙种下“焦桐”,谷文昌迎着风浪筑起“绿墙”,靠的正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怀。如今,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化,还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推进,本质上都是作风建设向“为民”初心的回归。干部只有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心头大事”,把群众的“吐槽抱怨”当成“改进方向”,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群众的笑容里、满意中。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它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与担当,更关系着党的形象与事业的长远。唯有以“驰而不息”的韧劲,把“常”“严”“民”三字贯穿始终,才能让作风建设的“长青堤”越筑越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