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政策落地的 “神经末梢”。从社区里的矛盾调解到乡村的环境整治,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到特殊群体的帮扶关爱,基层治理的每一件小事,都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各地探索出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治理模式,证明唯有扎根群众、创新方法、凝聚合力,才能织密基层治理的 “保障网”,走出一条贴合民生需求的幸福路。
以 “民之所盼” 为导向,是基层治理的 “根本遵循”。基层治理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真正有效的治理,从来不是 “拍脑袋” 决策,而是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当成工作的 “优先清单”。在上海静安区某老旧小区,居民曾因 “加装电梯难” 屡屡产生分歧 —— 低楼层居民担心采光、高楼层老人盼着出行便利。社区居委会没有简单 “一刀切”,而是组建 “电梯加装议事会”,邀请居民代表、建筑师、律师共同参与:先上门逐户倾听诉求,再用 3D 模型模拟电梯安装后的采光效果,最后协商出 “低楼层补偿、政府补贴 + 居民分摊” 的方案。最终,小区 12 栋楼全部顺利加装电梯,老人下楼买菜不再难,邻里关系也更和睦。类似的故事在各地不断上演:北京某社区针对 “托育难” 开设 “四点半课堂”,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轮流照看孩子;浙江某乡村为解决 “养老难”,打造 “互助养老食堂”,村民凑钱凑力让老人吃上热乎饭。这些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只要瞄准群众需求 “靶心”,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能赢得理解与支持。
以 “创新方法” 破难题,是基层治理的 “活力源泉”。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管理难度加大、数字化时代催生新的服务需求…… 墨守成规难以为继,唯有创新才能打开新局面。在广东佛山某社区,“智慧治理平台” 成了居民的 “掌中宝”—— 居民扫码就能线上报事,比如 “楼道灯坏了”“垃圾清运不及时”,平台会自动派单给对应网格员,处理进度实时可见,居民还能在线评价。过去需要跑社区居委会好几趟的事,现在几分钟就能解决,效率大幅提升。而在陕西某乡村,“积分制” 让治理焕发新活力: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义务巡逻、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可积累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或减免物业费。这一创新让 “要我参与” 变成 “我要参与”,村里的环境变美了,邻里互助的氛围也更浓了。从 “线下跑腿” 到 “线上办事”,从 “行政推动” 到 “激励引导”,这些创新方法不仅破解了治理难题,更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贴心。
以 “协同共治” 聚合力,是基层治理的 “关键密码”。基层治理不是政府部门的 “独角戏”,而是需要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 “大合唱”。在江苏苏州某社区,“社区议事厅” 成了多方沟通的桥梁:针对 “小区停车位紧张” 问题,社区邀请业主代表、物业、周边商场负责人一起商量,最终达成 “商场夜间开放部分车位供居民使用,社区补贴部分费用” 的共识,既缓解了居民停车难,也为商场增加了人气。在浙江杭州,某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广受好评 —— 该组织专门为社区提供 “养老服务”,不仅上门为老人体检、理发,还开设老年大学课程,社区则为组织提供场地支持,企业捐赠物资,形成 “政府搭台、组织服务、企业助力” 的良性循环。实践表明,当各方力量拧成 “一股绳”,既有政府的 “兜底保障”,又有群众的 “主动参与”,还有社会力量的 “补充支持”,基层治理才能形成 “1+1>2” 的合力,应对各种复杂挑战。
基层治理就像一棵大树,根系扎得越深,枝叶长得越茂。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措,却需要点点滴滴的坚守;不需要遥不可及的口号,却需要贴近民生的行动。从解决 “一顿热乎饭” 的小事,到搭建 “智慧服务” 的平台,从化解邻里间的矛盾,到凝聚多方共治的合力,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群众的牵挂,每一点进步都推动着社会的和谐。
如今,随着基层治理不断走深走实,越来越多的社区变得更宜居,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更和美。但基层治理没有终点,唯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方法为动力,以协同共治为支撑,才能持续织密基层治理的 “幸福网”,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 充满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