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江苏省扬州市通过《政事面对面》线上问政机制,让领导干部直面群众质询,破解农贸市场管理、老年人就医等民生痛点;重庆市万州区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用制度优化消除群众办事梗阻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将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才能凝聚起民心力量。反之,若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作风建设的关键在“常”“长”二字。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从防范“快递送礼”到规范小微权力,唯有对作风问题露头就打、从严查处,才能筑牢防线。山西阳曲县通过村务公开、河南禹州借助技术赋能强化监督,这些基层探索为常态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
作风建设的深化需坚持破立并举。“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群众深恶痛绝的积弊开刀,对隐形变异问题精准打击;“立”要把基层探索升华为制度规范,构建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只有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将作风要求内化为党性自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良风气滋生。同时,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能激励干部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担当作为。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更需要以优良作风凝聚奋进力量。作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为民办事、每一项决策部署中。从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历史传承,到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创新实践,证明了唯有常抓不懈,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既要以制度刚性划清边界,又要以民生温度凝聚共识。让每一项举措都贴着民心走,每一份努力都经得起检验,必能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汇聚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