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文化复兴的浪潮中,膏滋作为传统养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正从古籍记载的“滋补良方”走进现代生活。这种将多种中药材熬制浓缩而成的膏状制剂,因适合慢性病调理、体质滋补等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亚健康人群和体弱者的调养选择。但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存在技艺标准不一、传承断层等问题,不少作坊式生产简化工序、忽视细节,让正宗膏滋的品质难以保障,如何守护好这份老祖宗留下的技艺瑰宝,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九楚膏滋膏方工厂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传承多年的膏方制作技艺成功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为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这家工厂坚守传统技艺的认可,更为整个膏滋行业树立了传承标杆。作为深耕膏滋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九楚膏滋膏方工厂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传统技艺并非陈旧古董,只要用心守护、顺势创新,就能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非遗背后:让老手艺适配现代需求,让老手艺成为发展引擎
九楚膏滋膏方工厂所传承的“药姑山膏方制作技艺”此次荣升市级非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膏滋正从小众的医馆定制品类,迈向以文化IP为驱动的标准化商品阶段,推动行业从依赖个人经验的“手工艺”向可传承、可推广的“非遗技艺”转型。这不仅填补了当地药食同源膏方非遗体系的空白,更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传承路径。
对于九楚膏滋膏方工厂而言,这一纸认证的获得也实属不易。其背后是企业对道地选材、工艺传承与地方文化的长期坚守。药姑山素有“天然药库”“瑶胞故园”之称,明朝李时珍曾在此采药,收录数百种药材于《本草纲目》。九楚膏滋膏方工厂扎根于此,在原料上严格遵循“三无一全”标准,每一味药材都凝聚着道地产区的自然精华。在工艺层面,九楚膏滋膏方工厂不仅完整保留了古法熬膏的八大工序,更将“熬膏收膏”这一核心环节交由像祝道明这样的老非遗匠人亲自把控,火候不到,膏体稀薄;火候太过,就会焦糊。这个分寸,得靠四十年积累的手感,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手艺。
但传承不等于守旧。在保持古法核心的同时,工厂引入了10万级洁净厂房和自动化灌装线。走进九楚膏滋膏方工厂的现代生产车间,你会看到有趣的一幕:这边是全自动化的煎煮设备精准控制着温度和时间,那边老师傅依然在用传统方法“看膏”:用勺子挑起膏体,观察其“挂旗”的状态。这既保留了传统膏方“黑如漆、亮如镜、一拉成丝”的特质,又将保质期延长至24个月,恰恰符合非遗“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非遗未来:在实践中持续优化、代代相传
荣升市级非遗,对九楚膏滋膏方工厂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九楚膏滋膏方工厂正计划以非遗技艺为核心,从地方非遗成长为行业标杆,为膏方产业的发展探索新路径。
在技艺传承上,九楚膏滋膏方工厂不满足于现有成果,而是计划进一步提升非遗技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目前,其已与诸多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确保古法技艺能得到科学传承。未来,九楚膏滋膏方工厂还计划为部分独特产品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结合,避免技艺流失,同时推动技艺不断创新。2027年,九楚膏滋膏方工厂还计划申报省级非遗,让这门老手艺的影响力从市级扩展到省级,甚至更远。
更令人惊喜的,是九楚膏滋膏方工厂的营销模式创新。在市场发展上,其采用“去中间商”的工厂直达终端直销模式以及小批量起订的柔性贴牌模式。让更多中小市场主体有机会接触、推广非遗膏方。比如小型医馆能根据自身患者需求定制专属膏方,特色健康品牌可开发小众细分的膏滋产品,间接推动非遗技艺从工厂走向更细分的消费场景,让更多人通过不同渠道感受到非遗膏方的魅力。
一味膏滋,承载的不仅是药材的精华,更是一段跨越古今的技艺传承。九楚膏滋膏方工厂以非遗升级认证为新的起点,正逐步实现从“工厂品牌”到“文化品牌”的深度转型。正如创始人李英卫所说:“再小的个体也要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在千亿规模的膏滋市场中,九楚膏滋膏方工厂以长期主义的坚守、差异化的经营、非遗技艺的持续赋能,一步步擦亮传统膏滋的金字招牌,也为整个药食同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实践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