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龄孩子围着家长分享幼儿园的新鲜事、主动拉着小伙伴玩耍时,有些孩子却像住进了独属的“玻璃房”——对外界的呼唤毫无回应,对旁人的亲近刻意躲闪。他们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也就是自闭症患儿。相信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异常时,都曾经历过迷茫、自责甚至绝望。但请相信,科学的干预能为孩子点亮归途!

刚来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时,5岁的小磊(化名)只会说“妈妈”“抱抱”这类简单叠词,和人说话时永远低着头,不肯对视。他最大的爱好是把积木按颜色排成一条直线,谁要是不小心碰乱,就会立刻哭闹打滚。在幼儿园里,他总独自躲在角落,同学想和他玩,他还会下意识推搡对方。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明恩主任通过详细评估,发现小磊不仅有典型的社交语言障碍,前庭感觉和本体感也发育滞后。针对他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明恩主任定制了综合的治疗方案,经过3个月的治疗,小磊已能连贯表达简单句子,与人交流时可自然对视,积木排列的刻板行为明显减少,面对干扰时情绪更平稳,不再推搡同学,还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3岁前发病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不会社交、说话晚或不会说、兴趣单一且有刻板行为。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患病率约1%,男孩患病概率是女孩的3-4倍。这些孩子可能不愿和人对视,对吸尘器声音特别敏感,或是总重复拍手、转圈。虽然70%以上的患儿伴有发育迟缓,但不少孩子在机械记忆、绘画、音乐等领域有过人天赋。最该警惕的是,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危害会伴随终身:可能一辈子不会正常交流,无法融入集体,成年后独立生活率不足15%,甚至出现自伤、攻击行为。对家庭来说,更是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但家长们千万别灰心!自闭症虽然没有“一吃就好”的特效药,但早发现、早干预能让绝大多数孩子大幅改善。小磊能有这么大进步,正是因为踩对了科学干预的五大关键原则:
01.家长主动干预:面对孩子的病情,难过是难免的,但悲观失望只会耽误孩子。与其沉浸痛苦,不如主动参与训练:认真学感知觉训练、语言引导的技巧,回到家把干预融入日常。
02.坚持个性化训练:每个自闭症孩子的问题都不一样,必须“一人一策”。干预的第一步,通常是调整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这些基础能力,再根据孩子情况把结构化教学融入运动训练。
03.抓住黄金窗口期: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其实很明显:6个月以上不会追着声音或东西看,1岁不会叫“爸妈”,2岁不会说完整短语,这些都要警惕。婴幼儿期大脑可塑性最强,但2-6岁都是干预黄金期。
04.坚持康复治疗:自闭症康复没有捷径,也没有“速效药”,拼的就是长期坚持。千万别因为练了一两个月没看到效果就放弃,很多家长就是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之前的努力白费。
05.重视运动训练:自闭症孩子大多存在大脑信息处理问题,感知、运动训练就是帮孩子“校准”这些能力,进而提升语言和社交水平。我们会通过平衡训练、触觉游戏等激活孩子的感知系统,再搭配结构化教学法,让进步更扎实、更持久。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李明恩主任强调,2-6岁是干预黄金期,这个阶段大脑可塑性最强,通过感知运动训练打基础,配合个性化方案坚持干预,再加上家长全力配合,大多数孩子都能实现生活自理,甚至融入正常社会。千万别信‘长大自然就好了’的谣言,及时科学干预,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