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6岁的小美(化名)左眼眼位很是奇怪,一天明显向内偏斜,隔天看着又几乎无异常……为求诊治,小美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找到了斜视与小儿眼科副主任医师杨梅博士。
接诊后,杨梅博士详细询问了小美的病史及症状,并为其安排了系列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美的眼位一天大角度向内偏斜,一天又不斜,呈现出以48小时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化。在斜视日,小美的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无,确诊周期性内斜视。“这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特殊、少见的斜视类型。”杨梅博士介绍,此类斜视的典型特点是眼位内斜与正位(或轻微内斜)交替出现,且有明显规律,周期通常为48小时,少数患者表现为72或96小时,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周期性斜视在持续数月至数年后可转变为恒定性斜视,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孩子发病时间已超过半年,且立体视功能已受损,建议及早进行手术干预治疗。”对于杨梅博士的建议,家长因孩子年幼、担心手术风险而顾虑重重。“有没有别的治疗方式?” 在充分尊重家长意愿并缜密评估后,杨梅博士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采用“双眼内直肌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双眼外直肌布比卡因”的非手术疗法,以改善内斜眼位。
A型肉毒素可使眼部过度紧张的肌肉暂时性松弛,从而调整眼外肌的张力平衡,使斜视得到矫正;布比卡因注射眼外肌可使肌肉重塑、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杨梅博士进一步解释道,这种治疗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无需切开结膜,通过局部微量注射即可完成,无创,可避免术中出血、术后疤痕等问题,适合周期性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等特殊斜视患儿及低龄儿童。
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并取得同意后,杨梅博士通过显微注射技术,精准地将极微量的A型肉毒素及布比卡因分别注入小美的双眼内直肌及外直肌。术后多次复查结果显示,小美眼位的周期性变化消失,眼位成功恢复并稳定在正位。“孩子术后眼位维持得很好,真没想到打针也能治疗斜视!”惊喜不已的家长连连对杨梅博士表示感谢。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破坏双眼视功能,造成立体视觉丧失,严重时可发展为弱视,导致矫正视力下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因此,杨梅主任提醒,斜视贵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关注孩子的用眼行为,若发现孩子有眼位异常、频繁歪头侧脸视物、在强光下喜欢闭上一只眼或视物重影等症状,务必引起重视,及早带孩子就医检查。儿童处于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期,确诊斜视后建议遵医嘱进行治疗。早期干预、及时治疗不仅可以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可帮助促进视力发育,改善或重建双眼视功能,避免不可逆的视觉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