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订单里的治理新篇
暮春的皖南乡村,暮色刚染蓝天际,外卖骑手小周的电动车就碾过村口的石板路,车筐里的保温箱还冒着热气。“张奶奶,您订的降压药和新鲜草莓到啦!”他熟门熟路地推开竹篱笆门,把包裹递到老人手中。这一幕,如今在越来越多的乡村随处可见。外卖进村,早已不只是“送份饭、递个件”的便捷服务,更像是一根细腻的丝线,串联起乡村振兴的民生期盼,也织就了基层治理的温暖图景。
我总觉得,乡村的“烟火气”,既藏在灶台边的炊烟里,也藏在对“便利”的朴素向往中。曾经,乡村与城市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阻隔,更是生活服务的落差。留守老人想买盒常用药,得拄着拐杖走几里山路到乡镇卫生院;村里的年轻人想吃顿网红小吃,只能等到进城时解馋;农户自家种的果蔬、手工做的酱菜,再好也难走出村口。这种“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出”的困境,看似是小事,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村民的幸福感,也制约着乡村的活力。而外卖进村的悄然兴起,恰恰戳中了这份民生痛点,让乡村与城市的生活节奏,慢慢接上了轨。
外卖骑手的车轮,不仅驮来了便利,更碾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我曾和一位乡镇干部闲聊,他说以前处理村民诉求,总觉得“抓大放小”,却不知那些“小事”里藏着大民生。外卖平台的订单数据,成了基层治理的“晴雨表”:某段时间老年保健用品订单增多,村里便针对性开展健康讲座;年轻人点的外卖多是快餐、奶茶,说明乡村的休闲业态还有缺口;农户的土产通过外卖小程序销量上涨,村集体便顺势搭建农产品直销渠道。基层治理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而是跟着订单走、围着村民转。为了让骑手跑得顺,村里修整了坑洼的村道;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村委会腾出房间做“共享驿站”;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村两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入驻商户进行备案核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措,都是基层干部把“民生小事”当作“治理大事”的生动实践——治理的温度,不就藏在这些精准回应需求的细节里吗?
更让我动容的是,外卖进村架起的,是乡村与外界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村里的留守妇女,把手工做的米糕、笋干上架外卖平台,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有收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开起了兼具城市风味和乡土特色的小餐馆,外卖订单让生意越做越火;城里的游客通过外卖提前预订乡村民宿的农家菜,来了就能尝到地道风味。外卖不仅让城市的消费资源下沉到乡村,更让乡村的特色资源走出了大山。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增收,而是让村民的日子有奔头、让乡村有吸引力。当外卖骑手的电动车穿梭在田埂上,当村民的手机屏幕上能下单全球好物、能卖出自家特产,乡村便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有人说,外卖进村不过是城市商业模式的简单复制,可我却觉得,这背后是对乡村民生的深切关照,是基层治理的柔性创新。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乡村的生活更有质感,让基层的治理更有温度。外卖骑手的头盔反射着夕阳的光,车筐里的保温箱还保着温度,就像乡村振兴的脚步,虽慢却稳,每一步都踏在民生的需求点上,每一步都走在治理的精准处。
或许,乡村振兴的真谛,就是让乡村既保留“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又拥有“一键下单”的便捷;基层治理的智慧,就是把村民的“柴米油盐”放在心上,用精准的服务、创新的思路,让乡村的烟火气更旺、人情味更浓。当越来越多的外卖骑手踏田埂、入农户,当越来越多的乡村特色通过外卖走向远方,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的画卷,一定会在这些细微的温暖与坚守中,徐徐展开更动人的模样。
(玉田镇人民政府 程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