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网络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信息获取、社交娱乐到在线办公、购物消费,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低俗信息等不文明现象,污染着网络生态。建设网络文明,不仅是净化网络空间的需要,更是守护民众精神家园、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需要。共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政府、平台、网民共同发力,让网络文明成为新时代的文明新风。
建设网络文明,平台“责任担当”是首要。网络平台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近年来,各大平台纷纷加强内容审核,建立“不良信息拦截系统”,对网络谣言、低俗色情、暴力谩骂等内容进行精准识别和删除;在算法推荐上,推行“正能量内容优先推荐”机制,让积极向上的内容占据主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网络文明专项行动”,下架不良视频超百万条,封禁违规账号数万余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谣言举报通道”,鼓励网民举报虚假信息,及时发布辟谣内容。同时,平台也在积极传播正能量,比如推出“最美奋斗者”“乡村振兴故事”等专题,让感人故事、先进事迹被更多人知晓。平台主动担当责任,才能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内容,为网络文明建设筑牢“第一道防线”。
建设网络文明,网民“文明自律”是核心。网民是网络空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网民的文明素养直接决定着网络生态的好坏。要做到“文明上网”,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发布、不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其次要尊重他人,不进行网络暴力、人身攻击,不泄露他人隐私;还要保持理性,不盲从、不跟风,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在“高铁掌掴事件”中,不少网民理性分析事件经过,呼吁“就事论事”,避免情绪化攻击,展现了良好的网络素养;在“国货崛起”话题讨论中,网民积极分享国货故事,传递爱国情怀,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同时,网民也要主动传播正能量,比如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正能量事件点赞、转发,让网络空间充满温暖。每个网民都做到文明自律,网络文明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建设网络文明,政府“监管引导”是保障。网络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出台的《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行为的边界,为打击网络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网信、公安等部门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同时,政府也在加强网络文明宣传引导,通过“网络文明周”“文明上网公益广告”等活动,普及网络文明知识,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成为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习惯。政府的监管引导,为网络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网络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相信在平台担当、网民自律、政府引导的合力下,网络空间一定会越来越清朗,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