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堆着永远填不完的报表,指尖敲着重复雷同的材料”,这是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繁冗公文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基层干部困在“纸海”之中,挤占了深入群众、破解难题的时间与精力。为基层公文“瘦身”、为实干“松绑”,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扎根一线办实事,既是减轻基层负担的迫切之举,更是推进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所在。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然而现实中,“以文代干”“以材料论英雄”的形式主义仍未根除:有的部门发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政策解读、工作部署层层转发,内容空泛却要求“层层加码”落实;有的报表设计脱离实际,指标重复交叉,基层干部需耗费大量时间核对数据、拼凑内容;还有的检查考核沦为“材料检阅”,是否发文、是否留痕成为核心标准,倒逼基层陷入“为公文而工作”的恶性循环。这些做法看似“程序合规”,实则背离了基层工作“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本质初衷。
繁冗公文的泛滥,本质是政绩观错位与治理效能的虚耗。对基层干部而言,长期深陷“纸上作业”,导致其难以抽身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无法精准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即便出台政策也可能因脱离实际而“水土不服”;对群众而言,基层干部被公文束缚手脚,服务响应变慢、解决问题变浅,原本该有的“面对面”沟通变成了“键对键”应付,容易滋生干群隔阂;对治理体系而言,“文山”导致政策落实层层打折扣,大量行政资源耗费在文字往来中,制约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破解“文山”困局,需靶向施策、标本兼治。首要扭转政绩导向,打破“以文衡绩”的考核惯性,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工作实效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让基层干部从“材料压力”转向“实干动力”。其次要严把公文“入口关”,建立发文审批备案制度,坚持“无必要不发文、无实质内容不发文、可合并不单独发文”,杜绝重复发文、无效发文,让公文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施工图”而非“负担源”。
基层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干,基层干部的价值在于为民。让基层从繁冗公文中解放出来,不是降低工作要求,而是让工作回归本源。唯有持续破除形式主义桎梏,给基层干部松绑赋能,才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深入群众,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以实干实绩回应群众期盼,让治理成效真正惠及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