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一台会唱歌的电风扇?
在《狼洞的外婆》里,那台“咕吱咕吱”响的老风扇,不仅吹出了凉风,也吹开了小女孩白果紧闭的心门。她笑了——那是她第一次在陌生的环境中,因为一个“声音”而不再害怕。
这个细节,来自作家王勇英的真实童年记忆,也成了无数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的共鸣点。我们忽然发现,原来儿童文学不只是“写给孩子的书”,它更是一座桥——连接着父母与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这个被屏幕占据的时代。
儿童文学,不只是故事,更是情感的“翻译器”
我们常常说“我不懂我的孩子”。他们沉迷于游戏、短视频,我们焦虑于他们的沉默与疏离。而一本好的儿童文学,就像王勇英笔下的“外婆”,不评判、不说教,只是安静地陪伴、理解和接纳。
书中的白果,从一个封闭、沉默的孩子,逐渐打开心扉,正是因为有外婆那样温柔而坚定的存在。而现实中,父母通过和孩子共读这样的故事,也能走进那个曾被忽略的童年角落——原来孩子的孤独、敏感、渴望被理解,和我们小时候并无不同。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唤醒”孩子的阅读兴趣?
不可否认,手机、平板、游戏,正强势占据孩子的注意力。但我们不必把它们视为“敌人”,而是可以借助它们,把阅读“请”回孩子的世界。
人文访谈节目《言外》第三期特别邀请作家王勇英,深度探讨当下儿童阅读的困境与出路——她在访谈中分享了一个动人细节:自己在讲故事时,孩子们一个小时都不愿离开。这说明——孩子不是不爱阅读,而是不爱“枯燥”的阅读。我们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直播,把故事“讲”出来;可以在书中嵌入二维码,让作家亲自读给孩子听;可以把绘本做成动画短片……让文学以更轻快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活。
*想了解更多王勇英对儿童阅读的独到见解,可前往云听APP收听完整版访谈。
儿童文学,是亲子之间“柔软的对话空间”
很多父母说:“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聊天。”而一本书,恰恰可以成为那个不会尴尬的开场白。
“你喜欢白果吗?”
“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
“你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像外婆一样的人?”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在轻松的阅读后自然流淌出来。儿童文学不急着教孩子“道理”,而是先教他们“感受”。而父母,也在这样的共读中,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听懂孩子”的大人。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屏幕的童年,而是一个有温度的阅读陪伴
我们回不去没有网络的年代,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利用这个年代的资源。
儿童文学,就像王勇英说的那样,是“孩子精神上的朋友”。而父母,是那个引路的人——不是把书塞给孩子,而是陪他们一起走进书里的世界。
当风扇“咕吱”响起,当白果终于笑出声,当外婆说“我们不可怜”……这些瞬间,不仅在治愈书中的角色,也在悄悄缝合现实中的亲子关系。
“狼洞”不是真的狼住的地方,而是一个被误解却充满温情的地名。
就像儿童文学,它不是“小儿科”,而是一个被低估的情感宇宙。
在这个数字喧嚣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借由一本书,为孩子建一个精神的“狼洞”——那里有外婆的蒲扇,有会唱歌的电风扇,有勇敢的喜鹊,也有永远不会结束的夏天。
而我们,和孩子一起坐在那儿,读着同一本书,也读懂了彼此。
(陈莹、唐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