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历来是基层治理的沉疴顽疾,过多过滥的公文报表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白天填表格、晚上写材料”的循环,挤占了深入一线、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让基层从繁冗公文中解放出来,把更多心思用在办实事上,既是减轻基层负担的迫切需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彰显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治理效能的鲜明导向。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然而现实中,“发文留痕”“材料政绩”等形式主义做法仍未根除:有的部门动辄要求基层报送各类总结、报表,内容重复交叉却要求“层层加码”;有的公文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堆砌,基层需耗费大量精力“抠字眼、凑篇幅”;还有的将“纸上落实”等同于“工作完成”,把检查考核变成“材料检阅”,让基层干部陷入“为公文而工作”的怪圈。这些繁冗公文如同“无形枷锁”,让基层干部难以迈开脚步走进群众,背离了工作的初衷与本源。
繁冗公文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对基层而言,过度沉溺于文字工作,导致干部“身入”而“心未入”基层,无法及时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即便出台政策也可能“水土不服”;对群众而言,基层干部被公文束缚手脚,服务群众的时间碎片化、精力分散化,难以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容易引发群众不满;对治理而言,公文主义导致工作重心上移、实效下沉不足,政策落实层层打折扣,影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为基层公文“瘦身”,需靶向发力、标本兼治。首先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打破“以文衡绩”的评价导向,将工作实效、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核心指标,让基层干部从“材料压力”转向“实干动力”。其次要精简公文数量、提升质量,坚持“能发短文不发长文、能当面部署不发文、能合并发文不单独发文”,杜绝重复发文、无效发文,让公文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指南针”而非“负担源”。
更要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公文审批备案制度,对发文必要性、合理性严格审核,从源头遏制“文山”滋生;推广数字化办公,实现数据互通共享,避免基层重复填报;畅通基层反馈渠道,让基层能够对不合理的发文要求说“不”。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基层干部的价值在实干中彰显。让基层从繁冗公文中解放出来,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让工作回归本质。唯有持续破除形式主义桎梏,为基层松绑赋能,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楼栋,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以实干实绩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让治理成效真正惠及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