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制定出台《若干规定》,是党中央立足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要求,把近年来整治工作的制度规定贯通起来,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形成类似中央八项规定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鲜明态度。
切实为基层减负,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针对新变种、新现象大兴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对“多头考核、搭车考核、重复考核、交叉考核”等乱象出实招,搭建综合考核纪实研判智能平台,为不同单位设定不同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做到“考准干得好的、用好考得优的”。
如果干部整天“窝”在办公室应对报表、应付检查,哪来的时间和精力走访群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因此,要精简不必要的会议和检查,杜绝简单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和检查要聚焦问题、旨在推动工作,会议和文件要简短精要,检查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形式,真正深入群众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基层减负不能想当然,必须到基层多看看、多问问、多听听,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理预期“底数”摸上来,把必要性工作梳理出来。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作风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的突出表现。也正因如此,为基层减负,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聚焦实效性,突出针对性,修炼调研本领,多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去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真研究、真剖析,充分推敲论证,制定适合本地实情的方针政策,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确保基层减负的方向不打滑跑偏。
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基层减负务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准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深入推进精准治理。各部门从工作实际出发,刀刃向内找问题、动真碰硬抓整改,细化目标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坚决把基层的负担减下来。(张艳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