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以速度与创新著称的城市——深圳。在鹏城的钢筋水泥与山海气象之间,活跃着一位用诗歌丈量生命、以文字解构时代的跨界写作者:漂泊二十五载,身兼金融、文化、传媒从业者与教授的申峥嵘,以笔为刃,于城市喧嚣与自然静谧的张力之间,用诗歌叩问生命的真谛之门,探寻一条载光而行的道路。
双重身份 跨界深耕
申峥嵘,中国当代作家、诗人、文化学者、“新城市”书写者。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同时担任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理事,近日,他凭借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质感的创作再添新身份——获聘深圳市教授协会会员,成为这座城市高智力社群中以文学为刃的独特存在。
1993年成立的深圳市教授协会,是深圳高智力密集型社会团体,此次申峥嵘获聘,既源于其深圳大学特聘研究员(教授)的深厚学术底色,更依托其在文学领域的长期深耕:著有《我在深圳的冬夜里写诗》《城市歌者》《大海近在咫尺》三部诗集,将城市生活的冷峻、自然意象的浪漫与生命哲思熔于一炉;同时发表文艺评论及小说若干部,其中数十篇文艺评论以锐利视角剖析当代文学肌理,形成了兼具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多元文学成果。
深圳在他的诗行里,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生存与思考的容器。《城市巨塔》中,申峥嵘将摩天楼比作“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行人如“蚁般苟生”,用“夕阳”与“星辰”的自然意象刺破都市的荒诞;在《大海近在咫尺》里,“海浪”与“茶花”的并置,让城市喧嚣与自然永恒形成对话——这种“在泥泞中仰望星空”的书写,正是其作为学者型诗人的核心特质。
学术创作 双向赋能
作为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申峥嵘的 “学者”与“诗人”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形成了“研究反哺创作、创作深化研究”的双向联动。
申峥嵘聚焦现代汉诗的城市意象建构,从理论层面剖析当代都市诗歌的审美逻辑。这份学术积累,让他的创作跳出“个人情绪宣泄” 的局限,转而以“意象符号体系”的自觉,将“茶花”“落日”“城市巨塔”等元素转化为可阐释的诗学载体:比如《如读茶花》中“衰败与含苞”的对照,既源于他对古典“物哀”美学的研究,又融入了现代存在主义的思考,让意象既有文学厚度,又具哲学深度。
而创作中的实践,又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他在评论中提出的“城市诗歌的‘冷抒情’范式”,正是从自身《城市歌者》的创作经验中提炼而来——当他以金融从业者的视角观察到“霓虹盖过李白的月光”,这种现实体验与文学表达的碰撞,让其学术观点摆脱了“空泛理论”,更具现实针对性与创作指导性。
申峥嵘的创作生涯体现了城市生活与自然意象的深度融合,他不仅是一位关注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诗人,也是一位积极投身文化实践的学者。其作品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哲思,让读者在感受城市生活的冷峻之余,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韧性,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启迪。
这种双向联动,也让他在深圳市教授协会的知识社群中更具独特价值:既能以学者的严谨剖析文学肌理,又能以诗人的敏锐捕捉时代情绪。跨界的身份,让他的诗歌兼具现实的温度与哲学的深度。譬如:《一个黄昏的随想》里“底层命如食物链末端”的喟叹,《盲人按摩》中“黑暗里寻找失血河流”的隐喻,都藏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半墨香润诗行,一半学理照文心 。此次加入深圳市教授协会,对申峥嵘而言,是跨界身份的又一次拓展。从金融职场到文学现场,从高校研究到智识社群的交流,他的笔墨将继续在城市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的边界游走。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低头泥泞,抬头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