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见效,日前,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山东慈福公益基金会和成长家俱乐部联合发起的“健康中国·家庭成长计划”公益活动项目,正式发布标志性成果《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该报告基于项目2023-2025年在山东滨州、湖北松滋两地的实践干预数据形成,系统揭示了中国家庭教育从“经验型育儿”向“科学化养育”、从“个体焦虑”向“系统支持”的转型进程。
据了解,“健康中国·家庭成长计划”自2023年4月启动以来,在滨州、松滋两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招募深度学习家庭,开展“长程陪伴式”干预服务。三年间,项目累计直接受益家庭近1万个,辐射影响人数超3万人次,为调查报告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调查采用跨年度纵向对比、多维度数据整合与质性归纳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中国家庭教育动态变化。
报告核心结论显示,中国家庭教育质量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正实现三大关键转型:在教育方式上,从“管控”走向“赋能”,家长更注重激发孩子自主成长能力;在参与主体上,从“孤立作战”走向“共建共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在价值定位上,从“现象观察”走向“决策支撑”,家庭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的共识不断凝聚。

分维度数据同样呈现积极变化。家庭结构方面,随着家庭形态持续演变,单亲家庭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心理与行为层面,项目参与家庭的家长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夫妻教育协同性改善,亲子关系进入“修复提升期”;服务体系构建上,国家政策加速落地使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数字化工具实现低成本广覆盖赋能,以该项目为代表的专项力量与地方政府协作,通过线上课程、工作坊、社群互助等多元形式,系统性提升了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
项目在地方的实践成效尤为突出。以湖北松滋为例,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由市妇联联合教育局、关工委统筹组织,不仅争取到专项工作资金,还培育出“滋心妈妈”家庭成长志愿服务队等本土力量。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项目服务覆盖众多社区及乡镇,有效带动当地志愿服务机构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地方家庭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面向“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报告展望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与挑战。报告指出,未来家庭教育将迎来教育支出增长、AI教育工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崛起、跨代共育模式兴起、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化等新变化,同时也面临教育压力大、城乡资源不均、低收入家庭负担重等现实挑战。对此,报告从政策举措、学校教育、社区服务、媒介产品、家庭实践五个维度提出具体行动建议,为完善家庭教育支持系统提供参考。
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康中国·家庭成长计划”将以此次调查报告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为推进中国家庭教育现代化进程贡献公益力量。业内专家认为,该报告为把握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揭示的转型路径对构建高质量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