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0多张蚕茧卖了八九万,今天这150公斤就能进账8000 多!” 近日,四川宜宾叙州区双龙镇黄格村的蚕茧收购现场笑语盈盈,村民陈龙看着手机里到账的“致富金”,脸上笑开了花。三轮车里堆起的洁白蚕茧如“小雪山”般耀眼,车辆往来声、蚕农谈笑声与筛选检测的沙沙声交织,勾勒出一幅丰收图景。这是双龙镇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链延伸的生动缩影,也是叙州区打造“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鲜活注脚。
作为叙州区石城山现代蚕桑产业园区的核心乡镇,双龙镇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将蚕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如今已发展桑园 2.8万亩,带动3000余户蚕农年增收超1500万元。在黄格村蚕农杨从军的蚕棚外,他和家人正忙着采摘饱满的蚕茧,“今年喂了17张蚕,收了八九百公斤,纯收入4万元左右”,指尖翻飞间,满是丰收的喜悦。得益于优质蚕种推广和标准化养殖技术指导,双龙镇蚕茧以“个大、色白、质优”著称,在市场上保持较高溢价,让蚕农实实在在享受到品质提升带来的收益。
产业要长效,链条需延伸。在镇政府的扶持下,金山村利用闲置资产改建的1200平方米手工蚕丝被加工厂房已进入收尾阶段,目前完成总工程量95%,预计12月中旬即可投产。“厂房包含煮茧车间、干茧储存室,还配套了蓄水池等设施,投产后年加工蚕茧可达100吨以上”,金山村党支部书记陶开康介绍,加工厂已提前接到200多张蚕丝被订单及代加工需求,满产后预计2026年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同时提供1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这一举措,标志着双龙镇蚕桑产业从“卖原料”向“做产品”的转型升级,正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关键实践。
按照规划,双龙镇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桑园面积至3万亩以上,推进现有桑园提质增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招引蚕丝加工企业,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从蚕农的“钱袋子”鼓起来,到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双龙镇正以一根“富民丝”为纽带,织密乡村共富网,向着国家蚕桑产业强镇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宜宾市现代农业强市和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李媛媛 钟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