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主管,CHTV百姓健康频道,《传承名方解读》栏目组,特邀国家级名老中医丛法滋教授,携六十余年临床经验,详解中医“破结”之道,并公开其临床验方的组方思路,为肺结节防治,提供另一种可能。
名医丛法滋教授介绍

现年88岁的丛法滋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上海名医程门雪弟子、原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教授,日本中医药研究会顾问,北京好中医国医馆特聘专家。
作为上海名医程门雪的弟子, 继承名师衣钵,并在多年临床中医治疗多种疾病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和实践现代科学方法与中医药学的结合,提高名医经验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使经验能被客观评价及广泛认可,以实现更好地发展。撰写主办专著:《脑病的中医论治》、《血液健康学》、《定位定性中医症例集》集中体现了丛老从医数十载所举得的学术成果,丛数十载丛法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男女不孕不育疾病、中医内科、脾胃科都颇有建树。
丛法滋教授结合多年临床中医治疗经验自创肿瘤周期免疫疗法、泌尿结石的化石疗法更在中医界独树一帜,奠定了丛法滋教授中医名家的地位。这些宝贵的经验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治疗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焕发着活力。
从医期间,丛法滋教授多次为日本、奥地利、英法等地讲学,丛法滋教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当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丛法滋专家组v:15010171818)
应对肺结节,答案未必只有手术,丛法滋教授从三方面解读了结节的中医治疗策略:
当前,结节疾病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检出率迅猛增长、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但与此同时,早期筛查与管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1、肺结节为什么找上你?——中医视角下的病根探寻
在西医看来,肺结节可能与感染、炎症、吸烟或环境暴露有关。而中医则认为,结节的形成是身体内部环境失衡的“果”,而非“因”。其病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气机郁滞:长期压力大、情绪抑郁、爱生闷气,会导致人体“气”的循环不畅。气不行则血不畅,津液凝聚,久而久之,便在肺脏壅堵成形,形成结节。
痰瘀互结:饮食不节(如喜食肥甘厚味)、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凝聚成“痰”。痰湿与气滞血瘀相互搏结,附着于肺络,便是结节。
正气亏虚:先天不足、劳累过度或久病体弱,会导致肺、脾、肾三脏的“正气”不足。正气好比身体的防御和清洁系统,正气虚则无力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瘀),为结节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总结来说:中医认为结节是“身体内乱”的结果,是“气、痰、瘀”三者相互纠缠,在正气不足的体质基础上结成的“果子”。

2、结节离癌变有多远?——关键在于“土壤”与“状态”
并非所有结节都会癌变。中医判断其风险,不仅看结节的大小和形态,更关注患者整体的“体质状态”。
“癌变土壤”的识别: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识出属于结节高风险的体质,如 “痰瘀毒结”体质。当长期的“痰”和“瘀”在体内郁积化热、酿毒成“癥瘕”(肿块),癌变风险便会增加。
动态观察的智慧:对于稳定、惰性的结节,中医不主张“一刀切”,而是强调动态调理。治疗的目标不仅是缩小结节,更是改变结节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让“土壤”变得不再适合它生长甚至恶化,从而使其稳定、缩小甚至消散,有效阻断其癌变路径。

3、中药如何“破结”?——软坚散结,调体为本
中药治疗结节并非简单地“以毒攻毒”,而是一个多靶点、综合性的“破结”策略,其优势在于标本兼治。
治标“破结”:直接攻坚
活血化瘀:使用丹参、三七、莪术等药物,打通肺络中的瘀阻,改善局部微循环,好比“疏通河道”。
软坚散结:使用浙贝母、夏枯草、牡蛎等药物,直接软化、消散已形成的结节肿块。
清热解毒:使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药物,清除体内的“郁热”和“毒邪”,消除炎症环境,防止结节恶变。
治本“调体”:改善土壤
疏肝理气:使用柴胡、郁金、香附等药物,调畅全身气机,让“气”先通起来,从根源上杜绝痰瘀的产生。这是治疗的关键一步。
健脾化痰:使用白术、茯苓、半夏等药物,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彻底切断“痰”这个病理产物的来源。
补益肺肾:使用黄芪、党参、山药等药物,扶助人体“正气”,增强身体自我修复和清除病邪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肺结节的优势在于 “以人为本,整体治疗”。它不孤立地看待一个结节,而是将人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方剂。其目标是通过行气、化痰、祛瘀以治其标,通过疏肝、健脾、扶正以固其本,最终实现消散结节、改变体质、防止复发的三重目标,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且更具全局观的非手术选择。
CHTV百姓健康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