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部署,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科普资源向基层、向群众、向重点群体延伸。2025 年,在全市已有 AI 科普布局基础上,委托市人工智能学会,推出 2025 年“杭州数字素养提升科普活动”项目,以 20 场示范性 AI 主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丰富全市 AI 科普内容体系,深化 AI 科普资源有效供给,推动数字素养提升落地见效。
多场景协同发力:丰富 AI 科普体验供给
2025 年“杭州数字素养提升科普活动”项目紧扣青少年教育、社区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工作者能力提升等需求,在校园、社区、企业、科普场馆等多类场景陆续开展示范活动,进一步拓展 AI 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校园场景,项目围绕青少年科普重点任务推出机器狗互动展示、智能体体验课、少儿 AI 启蒙活动、科技夜等内容,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推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常态化开展。
在社区场景,项目聚焦基层治理和居民数字生活需求,组织 AI 工具实操培训、AI+党建、AI 科普市集等活动,帮助社区工作者提升数字化办公能力,让智能技术进入基层治理与社区文化活动之中,使居民“看得见 AI、用得上 AI”。
在企业与科技工作者场景,项目面向职工与科研人员开展 AI 办公技能培训、AI 趋势解读、创新赋能沙龙等活动,助力职工掌握智能工具、提升数字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多场景协同推进,项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全年 AI 科普活动矩阵,促进全市 AI 科普服务体系从“全覆盖”向“更精准、更深入”转变。
形式多元创新:让 AI 科普“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项目积极探索“AI+科普”“AI+文化”“AI+体验”等融合模式,打造出一批兼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科普活动样本。

AI 赋能文化传播。端侧 AI 科普鱼“鲸灵·杭潮”全国首发,以光影与智能语音讲述杭州文化,成为杭州科普品牌创新的亮点项目。

AI 赋能节庆民俗。端午节、父亲节活动将 AI 创作工具与传统文化融合,市民用 AI 绘制端午数字画、生成父亲节主题作品,实现“传统文化 × 智能创作”的全新体验。

AI 赋能日常办公。PPT 智能生成、公文写作辅助、数据处理提示词等技能培训,让数字工具变为职工日常工作提效的新助手。

AI 赋能城市科学体验。科技之夜活动中,人形机器人与机器狗同台展示机械舞,形成独特的“科技艺术”场景,吸引大量市民参与并提升公众科学兴趣。
丰富的内容形式使 AI 科普不再是课堂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真实使用的生活场景。
面向全人群供给:构建普惠共享的 AI 科普服务体系
本项目推出的 20 场示范活动覆盖青少年、大学生、社区居民、基层干部、企业职工、科技工作者等人群,与杭州市科协依托低碳科技馆、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学会体系等阵地全年开展的多类 AI 专题科普活动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更加健全的人工智能科普服务网络。

面向青少年:重在兴趣启蒙,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科技观与创新思维。

面向社区居民:重在实用能力,让 AI 成为生活中的便利工具。

面向职工与科技工作者:重在提升技能,帮助他们适应 AI 驱动的工作新模式。

面向基层治理者:重在治理提效,通过 AI 工具提高服务质量与响应速度。
通过分类施策、精准供给,杭州市科协持续提升全市 AI 科普的覆盖广度与服务深度。
成效持续显现:推动 AI 科普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杭州数字素养提升科普活动”项目累计吸引超过一万人次参与,社会反响积极。参与者普遍反馈,通过互动体验与实操应用,更清晰地理解了 AI 技术的价值,并切实体会到 AI 在学习、治理、办公和创作中的便利性。
依托全年持续推进的各类 AI 科普行动,杭州正在加快形成 AI 科普活动常态化、体验场景多元化、内容体系丰富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杭州市科协以项目化方式不断增强科普供给能力,为城市创新文化营造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持续推进“杭州 AI 科普版图”建设
未来,杭州市科协将继续深入实施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打造更多贴近群众、贴近产业、贴近未来的人文科技科普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拓展 AI 科普版图,推动“人人敢用 AI、人人会用 AI、人人用好 AI”的城市氛围加速形成,为杭州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普支撑。 (赵星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