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中,手术器械的革新始终是推动手术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中一次性使用电凝切割器(简称:电刀)逐渐在外科手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其种类日益丰富,不同类型、各具特点的电刀频繁现身于各类外科手术中。然而,电刀并非适用于所有外科手术场景,其使用具有严格的适应症和限制条件。深入了解电刀在不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脏外科的手术中,就不适合使用电刀。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极为敏感,其兴奋性、自律性及传导性很容易受电刀工作频率的干扰。根据2018年《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电刀使用时产生的电磁干扰,可使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放电的概率提升。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心脏直视手术中,若电刀的电流意外刺激到心肌传导系统的关键部位,如窦房结、房室结等,极有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此外,电刀的热损伤半径可达3mm,在手术过程中,这足以破坏心肌组织的微循环,对心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心脏表面分布着重要的血管——冠状动脉,电刀在切割或电凝过程中,会产生热传导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血管内皮的不可逆损伤。2021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案例显示,术中误用电刀导致的冠脉痉挛,使术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7%。由于冠状动脉对心肌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一旦受损,将严重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很多心脏外科手术中,医生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手术器械,如精细的手术刀、剪刀和镊子等。这些器械在熟练的外科医生手中可以进行精确的组织切割和分离,且不会产生电干扰的风险。例如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对于血管的吻合,通常使用精细的缝合针和缝线,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建立了体外循环,心脏暂时停止跳动或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电刀可以在严格控制参数的情况下谨慎使用。例如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在心脏停跳后,对于心房壁或心室内一些小的组织粘连或赘生物,可以使用电刀进行精细的切割和电凝。但在使用时,需要将电刀功率设置得很低,并且操作要非常精准,避免对心肌组织和血管造成热损伤。
虽然在心脏手术中不太适用,在普通外科的体表肿物切除手术中,如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等体表肿物的切除,电刀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它可以快速而精准地切割肿物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在切割过程中,对于暴露的小血管,电刀的电凝功能可以有效止血,保持手术视野清晰,有助于完整地切除肿物,减少术后血肿形成的概率。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临床数据显示,在脂肪瘤切除术中,电刀的“切割 - 止血”一体化设计将手术时间缩短,使用电刀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降低。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电刀可用于切开腹壁各层组织,从皮肤、皮下脂肪到筋膜和肌肉,电凝切割器能高效地完成切割任务。在处理阑尾系膜血管时,通过电凝封闭血管,防止出血,方便阑尾的顺利切除,而且可以减少结扎血管的步骤,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其次,无论是腹股沟疝还是其他疝修补手术,电刀可以用于切开疝囊周围组织。在分离疝囊与精索等周围组织时,能精确地切割粘连组织,并对出血点进行电凝。在修补疝缺损部分后,还可以用电凝切割器对手术创面进行止血处理,降低术后血肿的发生率。除此之外,电凝刀在妇产科手术中也十分出色,在妇产科的剖宫产手术中,一次性使用电凝切割器用于切开腹部皮肤和子宫肌层,切割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切割动作。并且对于子宫切口的出血点能够进行电凝止血,减少术中出血量,这对于产妇的安全和术后恢复十分有利。在剔除子宫肌瘤时,电刀可以精确地切割肌瘤周围的组织,同时控制出血。对于子宫壁上的小血管,电凝切割器能够通过电凝功能进行封闭,降低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除上述手术之外,电凝切割器在泌尿外科手术、耳鼻喉科手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同样重要。
从心脏外科的应用禁区到精准外科的黄金应用场景,电刀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现代医学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应用之间的不断探索和平衡。随着智能电刀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电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