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贴标语,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解决老百姓身边的事。现在各地都在抓基层党建,说到底,就是要让党组织真正成为老百姓能靠得住的“主心骨”,让党员干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
夯实基层党建,要筑牢组织根基,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党组织是基层工作的核心,只有党组织坚强有力,各项工作才能有序推进。在一些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中,部分社区党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挨家挨户走访居民,了解他们对改造的想法和需求,解决了诸如施工噪音扰民、改造方案分歧等难题,使得改造工程顺利进行,让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这充分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下,各地应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更要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角落高高飘扬。
锤炼基层党建,要激活人才队伍,让先锋模范“动”起来。党员干部是基层党建的具体执行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党建工作的成效。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号召,奔赴农村。他们有的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的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这些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雁”。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
铸牢基层党建,要帮群众解难题,让党员干部“沉”下来。基层的事看着小,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社区里老人多,买菜不方便,党员就组织起来搞“代购”;村里水渠堵了,影响灌溉,党员带头跳进泥水里清淤……这些事不大,但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现在不少地方要求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群众,把问题记下来,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向上反映,这些渗透在日常的点滴行动,真切的做到了惠民生、暖民心,党员干部离群众越近,群众心里就越暖。
创新基层党建,要融合多元力量,让共建共治“活”起来。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一些城市社区,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 + 多元共治”模式,整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难题。针对社区停车难问题,党组织牵头组织召开多方协商会议,共同制定停车管理方案,通过挖掘闲置空地、合理规划停车位、引入智能停车系统等措施。这种多元共治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各地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模式,搭建沟通协商平台,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说到底,基层党建的效果,群众最有发言权。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心,遇到事有人管,对党组织信任,这才是党建工作做到了位,多办些让群众得实惠的事,基层党建才能真正扎根群众,越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