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是两大国际未解难题,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不能进一步降低的原因。”11月22日,在越南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海外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指出,尽管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案,但术后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经过25年的探索,杨跃进教授团队完成了从研究假设到循证医学的漫长征程,揭示了通心络胶囊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减轻心肌无复流、改善心肌再灌注的机制,证实了其临床疗效。
杨跃进教授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心肌梗死的“最后一微米”困境
心肌梗死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开通堵塞的冠脉大血管,已成为急性心梗的标准疗法。然而微血管堵塞导致的心肌无复流现象,成为再灌注治疗的“最后一微米”难题。
杨跃进教授解释,即使大血管被成功开通,由于再灌注损伤引发的微血管栓塞、痉挛和结构破坏,以及心肌压迫等因素,仍会导致微血管水平的血流无法有效恢复。
“在欧美发达国家,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高达3%-5%。”杨跃进教授强调,这一持续多年的困境,成为国际心血管界关注的焦点。
通心络具有双重、双向保护作用
“通心络的基本作用是保护血管内皮,有可能防治心肌无复流,这是我们20多年前的假设。”面对这一国际难题,杨跃进教授团队提出了一个创新性假设——通心络可能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防治心肌无复流。
杨跃进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和动物研究,结果证实了自己当初的假设,并且还发现,通心络不仅保护内皮细胞,还能直接保护心肌细胞,实现对微血管和心肌的双重、双向保护作用。
通心络可降低急性心梗三成死亡风险、七成复发风险
为继续验证通心络的临床价值,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
杨跃进介绍,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全国124家医院的3797例发病24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研究结果显示:30天内,通心络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梗、紧急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降低36%,其中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0%;1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通心络组1年内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幅高达74%,显示出强大的心梗介入术后防复发的能力。
“通心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梗找到最佳结合点。”杨跃进教授指出,2023年,该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华盛顿医学院心内科理查德·巴赫教授在述评中指出:“该研究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标准,其成果是近10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的重要突破。”
通心络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权威推荐
基于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通心络已被列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推荐药物。该指南由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杨跃进教授等牵头起草,全国60余位心血管专家参与共同制定,是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权威指导文件。
“该指南对我国特色方案和中药强推荐。”杨跃进教授指出。指南明确推荐:通心络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B-R)。这是中医药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标志着通心络已成为中国特色心血管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在现场点评时指出,杨跃进教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面,提出了“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创新方案。值得关注的是,CTS-AMI研究证实,通心络能够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他还强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之所以在九年后再度更新,正是由于中西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包括通心络、芪苈强心等多项研究成果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