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北部湾畔,一条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黄金水道——平陆运河正徐徐铺展。其中,航道15标作为“通江达海”的最后一环,不仅肩负着贯通水运的使命,更与一片珍贵的“海上森林”——红树林命运交织。
总长22.02公里的航程,穿梭于钦州城区与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之间。这里,红树林绵延成绿障,根系交织,滋养万物。招潮蟹在滩涂间穿行,白鹭在林叶间栖息,构成我国海岸线上弥足珍贵的生态图景。当世纪工程与生态敏感区在此相遇,项目团队以一场主动的、坚定的生态守护实践,书写下工程与自然共生的崭新篇章。
以技术为盾,筑起生态保护防线
面对疏浚悬浮物、船舶油污、船行波冲刷等现实威胁,项目团队主动摒弃传统工艺,调遣大国重器“天鲸号”“天骅”船等国内顶尖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入场。它们以精准绞吸替代爆破,仅在岩层施工环节就实现降碳超4万吨,从源头守护蓝天碧水。
施工区周边,累计迁移布设7.7万米防污帘如“橙色长城”随波起伏,以双层结构阻隔悬浮物扩散,使水体浊度下降超70%。而在距离航道更近、根基不稳的区域,3816根预制波浪桩深扎滩涂,为红树林根系穿上“冲不垮的铠甲”。这三重技术防线,共同构筑起工程与生态之间的缓冲带,也让“施工零污染、红树林零损毁”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以责任为笔,书写主动守护篇章
守护红树林,不止于技术。项目团队展现出难得的生态自觉与行动力。他们利用潮汐间隙,发起“绿叶焕新”行动,累计完成1.57万亩次红树林叶片清洗,使林木固碳效率提升15%,叶片重现翡翠光泽。
项目还构建了“无人机航拍+人工巡查”一体化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联动林业部门治理2340亩病虫害林木,让病树重焕生机。更建立起“在线浊度检测仪+第三方检测”双保险机制,86份水质报告全部达标,一旦数据异常,立即停工溯源,守住“零超标”底线。
以协同为桥,凝聚社会共护力量
项目主动打破行业壁垒,联合林业、海洋等政府部门,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党建联盟”,推动潮汐数据、物种动态实时共享,不定期开展海洋垃圾清理,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的转变。
在施工现场,一块块生态警示牌不仅约束着建设者的行为,也唤醒了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中国”“全力打造绿色工程”不再只是标语,而是化作日常行动。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在此达成了深刻共识。
如今,运河施工仍在稳步推进,而岸边的红树林依旧绿意盎然,白鹭翩跹,鱼游浅底。当夕阳为运河镀上金边,施工船舶与觅食鹭鸟共处的画面,成为硬核工程中最为动人的诗意注脚。
“待运河通航之日,我们将在航道边亲手种下红树林新苗,让它们接续我们,守望这片海的未来。”这是项目团队的约定,也是一条运河对一片森林的绿色承诺。在平陆运河的钢铁骨架与红树林的蓬勃绿意之间,我们看到了:国家级工程与生态敏感区不仅可以共存,更可以共荣。而这,正是工程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