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建厂以来,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印染集聚区废水处理的核心任务。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设备数量不断做“加法”,而人员数量却持续做“减法”,加之设备与人员的“双老化”问题日益凸显,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率先在设备维修上打破“大锅饭”管理模式,创新推行“分灶式”班组管理,通过“小组化”“一专多能”“闭环考核”等三大举措,实现效率效能双提升,为工业废水管理提供新样本。

公司12万吨/日污水处理通水以来,生产设备从4900余套增长至7200余套,维修工单从约70张/月增长至115张/月,紧急维修时间占比约40%,设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传统维修模式下维修任务分配模糊、工种协调耗时,人员调配困难,故障响应时间滞后。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主动在组织结构、人力配置和管理方式上求突破,积极向管理创新“要效益”。一是探索班组“小组化”,激活最小作战单元。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统筹谋划、通盘考虑,科学分组、独立作战,系统梳理班组成员技能特长与专业背景,将大班组均衡划分成四个独立“维修小组”,由小组长统筹协调,实现“责任到人、分工到岗”,故障响应时间缩短30%以上。二是实现“一专多能”,打造“多面手”团队。每个维修小组涵盖机械、电气、自控等多工种成员,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点对点”“一对一”问题解决机制,并鼓励成员间相互学习,在练好看家本领的同时做到“一岗多能”,实现人人都是“多面手”。三是确保闭环管理,实现“故障处理”到“预防性维护”。定期召开故障分析会,找准问题根源,针对性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点动测试-验收签字-跟踪回访”全流程管理,确保维修质量100%达标。与此同时,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系统考核各小组响应时间、故障修复率、设备完好率等关键指标,形成良性竞争。

经过两个月的“小组化”试行,维修人员协调时间大大减少,小组独立作战和协同维修的能力显著提升。历史遗留故障率同比下降约40%,设备故障率下降至1.6%,设备完好率超98.5%,有效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大锅饭式”维修到“分灶式”班组管理,该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有效破解了维修困境,更为公司“磨”出一支精锐之师,“炼”就一条高效协同的管理路径。后续,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并将其运用到生产运行一线,固化成果、形成范式,为公司的稳健运营与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效引擎。
(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 张承浩 沈诗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