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2025年的主题是 “ 关注早期心衰,筑牢生命防线 ”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但它并非“绝症”。早识别、早干预,是延缓病程、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心衰,早识别、早防治,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一、严峻现状:心衰,我们身边的“负重之心”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正成为一个日益沉重的公共健康负担。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推算,我国心衰患者数量已超1200万【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的流行,患病率持续攀升。心衰是65岁以上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5年死亡率曾一度高达50%,与恶性肿瘤相当【2】。这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捕捉信号:识别心衰的“早期警报”

心衰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极易被误认为是“身体老了”或“累了”。如果您或家人出现以下表现,请务必警惕:
呼吸困难/气短:最初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逐渐发展为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促。典型特征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即平躺时憋气,需要垫高枕头或坐起来才能缓解。
乏力与疲劳感:由于心脏泵血减少,肌肉供血不足,患者常感到异常疲乏、无力,从事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
体液潴留(水肿):双下肢、脚踝、足部出现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体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
持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尤其是躺下时加重,可能与肺部淤血有关。
三、主动出击:心衰“防治端口”需前移

面对心衰,我们必须从“治疗端”向“预防端”和“管理端”延伸。
控制原发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是预防心衰的基石。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限制液体摄入、戒烟限酒、适度康复运动、控制体重。
规范药物治疗:一旦确诊,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使用“金三角”或“新四联”药物,以改善症状、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四、中西医结合:为心衰管理提供“中国方案”

中医药在心衰的长期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的特色,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中医认识:心衰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
指南推荐:近年来,中医药的循证证据不断积累。例如,创新中药芪参益气制剂,因其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具有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的供血能力,还可以调节血液的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心脏的负荷,已被最新版《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所推荐,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心衰患者【3】。
整合价值: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像芪参益气制剂这样的循证中药,体现了“中西医并重”的慢病管理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诊疗选择。
结语:以创新守护每一颗“负重”的心
心衰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庭、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深耕心血管领域三十余年的天士力医药集团,我们始终秉承“创造健康 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坚持创新驱动,不仅持续探索现代中药的作用机理,更在化学药、生物药领域不断布局,致力于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2025年全国心力衰竭日之际,我们呼吁:关注早期症状,规范长期管理,拥抱中西医结合智慧,共同守护每一颗坚强跳动的心脏,让生命更有力地律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2】 Ponikowski P, et al. Heart Failure: Preventing disease and death worldwide. ESC Heart Fail. 201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 2024.
声明:
本文仅为医学科普,不能替代专业诊疗建议,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