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生对经济地理与产业空间、交通地理与城市发展的认识,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2025年11月15日-16日,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依托《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交通地理》课程,组织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90余名本科生,由我院林雄斌、高兴川、金文纨三位老师共同带队前往慈溪、宁波城市中心区开展为期两天的课程实训活动,进行一场生动的“移动课堂”教学。
11月15日上午,实训的首站是位于慈溪市崇寿镇的慈溪市博恒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慈溪市博恒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企业,主营范围涵盖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家用电器制造、塑料制品制造、五金产品制造、模具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橡胶制品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等领域,持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A级纳税人等资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沈佳茂先生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在交流环节,沈总讲述了自己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创业历程,分享了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故事,生动阐释了优秀企业家在特定地理区位与时代发展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与创新智慧。他的讲述不仅是一段企业家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堂鲜活的地方产业发展案例课,让同学们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发展动力与面临的挑战有了超越书本的深刻理解。随后,在沈总及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分为三组,有序参观了公司的产品展厅与现代化生产车间。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展现了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与专注;车间里繁忙而有序的生产线、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制造业的运作流程与技术魅力,整个制作流程清晰地映射出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组织与协同。

11月15日下午,实训队伍前往慈溪市城市展览馆。从微观的企业车间走向宏观的城市蓝图,同学们在展览馆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全面了解了慈溪的城市发展历史、现状规划与未来愿景。展览馆内详实的资料和沉浸式的体验,帮助大家进一步将上午观察到的企业案例,置于慈溪市整体的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导向中进行综合思考,从而构建起从点到面的完整的地理认知体系。

11月16日上午,实训队伍来到了位于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邱隘东站的“杨柳郡”TOD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由宁波轨道交通集团与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作为宁波首个大型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体,是宁波市推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典型案例。“杨柳郡”TOD综合开发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与邱隘镇,项目定位为大型地铁上盖物业,分为A、B、G、F等4个块地,是集住宅、商业、配套、幼儿园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用途建筑群体。

11月16日下午,实训队伍来到宁波市城市展览馆,全方位了解宁波城市发展概况与区位优势。宁波市城市展览馆位于鄞州区东部新城核心区,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是集城市规划展示、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品牌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整体布展以“世界港城 幸福家园”为主题,分为综合展区、主题展区和辅助展区三大板块。综合展区包括序厅中庭、独特宁波、未来宁波、智造宁波、潮涌宁波、未来影院、数字沙盘等多个部分,全面展示宁波城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展优势特色、未来发展规划等核心内容。

通过此次实训,不仅丰富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更是一次重要的产教融合实训实践,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亲身体验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深刻理解了地理学知识在解读现实世界中的强大力量,为未来从事地理教学或相关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学生实训感想:
“为期两天的地理课程实训,让我走出课堂,真切体会到地理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结。第一天在慈溪市博恒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沈总讲述的该企业关于公牛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各环节的高效协同,生动诠释了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链空间组织’的内涵——企业的区位选择不仅依赖当地产业基础,更通过精准的生产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让我对课本中‘产业集聚’‘区位因子’等概念有了具象认知,明白地理区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关联。第二天在宁波市城市展览馆,‘飞跃宁波’项目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我震撼。借助技术视角俯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一目了然。从地铁线路布局到TOD项目开发,我清晰看到交通如何重塑城市形态、优化空间结构。此次实训让我深刻感受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也让我明白,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力量,为未来的地理教学积累了鲜活素材。”
——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本科生赵欣婷
“我们参观了慈溪博恒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对产业与交通、企业与产业发展等有了实际的感觉。听了沈总的创业故事,我理解了一个零部件企业的精深对汽车整车产业的影响,同时沈总对创业城市的选择也与区域交通息息相关,企业的迁址也对应着周围交通场站的变化。企业发展的成就也离不开当地产业基础与企业家的努力。沈总刚创业时的销售方式也体现了上下游产业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能清晰地觉察各个环节是如何衔接和协作的。这次实训让我感觉,学地理,更要看世界,才能把知识学透。对我们师范生来说,这也是在积累未来课堂上能用的鲜活案例。”
——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本科生陆一凡
“作为对交通TOD有所兴趣的学生,今日的实地实训让我跳出能理论框架,真切触摸到TOD机制的落地逻辑。TOD并非‘地铁+住宅’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公共交通为核心,串联空间、土地、运营的系统协同。TOD的核心机制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锚固点的空间集聚,其逻辑是通过圈层布局,将人口、业态集中于交通节点周边,降低机动化出行依赖。土地混合开发与价值捕获,则是TOD可持续性的关键机制。上课提过TOD通过‘紧凑开发+业态混合’提升土地效率,同时捕获交通带来的土地增值,反哺公共交通运营,杨柳郡的开发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前我对TOD机制的理解,多停留在‘高密度、公交导向’的抽象描述,而杨柳郡的实地考察,让我知道TOD不仅能让交通需求集中、降低出行成本还能通过土地价值捕获,让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获得市场支撑。”
——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本科生阮歆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