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被莫名的“小动作”缠上——频繁挤眼、不自觉歪头耸肩、反复清嗓子,甚至突然冒出一声奇怪的叫喊。很多家长和老师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孩子故意“捣蛋”“学坏”了,或是调皮捣蛋的坏习惯。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不受控制的动作,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发出的信号。打破认知偏见,是帮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小彭曾是班级里的“开心果”,可从去年开始,妈妈李女士发现他总频繁眨眼睛,起初以为是看动画片太多累着了,就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还给孩子买眼药水,起初有些效果,没想到后来孩子出现了耸肩,清嗓子的毛病,还被班主任投诉孩子扰乱课堂纪律,李女士又急又气,每次看到小彭做动作就厉声呵斥,急了还会打手心,可小彭的动作越来越多,原本活泼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学习也大幅下滑。
李女士十分担忧,带着孩子去医院,确诊为中度儿童抽动症。医生说,此前的打骂指责,已经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反而加重了症状。

儿童抽动症,医学上也叫抽动障碍,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问题,核心表现就是“不受控的小动作”——可能是挤眼、皱眉、歪头、耸肩、甩手等肌肉运动抽动,也可能是清嗓子、咳嗽、哼声,甚至说脏话等发声抽动,部分孩子还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反复做某个动作等情况。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这是“罕见病”,但数据显示并非如此——我国调查发现,儿童抽动症的患病率在1%-7%,也就是说,每个班级里可能就有1-2个孩子受此困扰。而且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大概是3-4个男孩对应1个女孩,多数孩子在4-12岁之间发病。特别要注意的是,抽动症的症状有“波动性”:孩子紧张、考试前、被批评时症状会加重;放松、玩游戏、睡觉时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这种“时好时坏”的特点,也让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故意装的”,从而陷入误区。
面对孩子这些“不受控的小动作”,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往往会用“常规思路”去处理,结果不仅没帮到孩子,反而让孩子更痛苦。以下这四个常见误区,家长们一定要警惕规避。
误区一:认定是孩子“故意装的”“学坏了”。这是最容易犯的错,就像小彭的妈妈一样,看到孩子的异常动作,第一反应是“管教不严”,轻则呵斥“别乱动”,重则打骂惩罚。可家长们要知道,抽动症的动作是孩子大脑神经调控出了问题,完全不受自主控制,就像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跳一样。打骂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不正常”“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滋生自卑、焦虑,心理压力越大,症状反而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急于“根治”,轻信偏方特效药。“只要能让孩子好,花多少钱都愿意”,这种心态让很多家长掉进“偏方陷阱”——网上的“中药秘方”“针灸根治”“生物疗法”,或是不正规机构的“康复训练”,往往价格不菲却毫无效果,甚至用了含有激素的药物,伤害孩子身体。

误区三:过度保护,把孩子“圈起来”。有些家长确诊后就变得草木皆兵:不让孩子上体育课怕累着,不让参加集体活动怕被嘲笑,甚至不让孩子上学。可这种“特殊对待”会让孩子清晰地意识到“我和别人不一样”,慢慢变得自卑、孤僻,反而不利于心理健康。其实在症状稳定时,孩子完全可以正常学习生活,跑步、游泳等适度运动还能帮助放松神经,缓解症状。家长更该做的是提前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引导同学理解接纳,而不是把孩子藏起来。
误区四:只盯“动作”,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动作没了就好了”,一门心思给孩子找药吃,却没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敏感。抽动症孩子很容易因为同学的嘲笑、旁人的指点产生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刺激神经,让抽动症状更严重。所以治疗必须“身心兼顾”,除了必要的药物,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同样重要,只有心理轻松了,症状才能更好地缓解。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提醒,儿童抽动症需早发现、早干预。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或责备孩子的不自主动作,以免加重心理负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电子屏幕时间,减轻学业压力,营造轻松家庭氛围。若抽动频繁影响生活或伴发情绪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结合行为疗法与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听信偏方,科学管理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