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理论: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
高连奎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最终来源于创新,而现代经济的创新主要由“创新资本”推动,“创新资本”的募集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他主张高利率货币政策能够推动经济实现“创新式增长”,挑战了传统认为低利率更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强调高利率在筛选优质创新项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为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胀理论:内生性与外生性通胀理论
凯恩斯学派缺乏强有力的通胀理论,导致其在解释滞胀问题时陷入困境,最终被货币学派替代。高连奎创新性地提出内生性与外生性通胀理论,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类型通胀进行区分和研究,试图重新建立凯恩斯学派的通胀理论,弥补了凯恩斯经济学的重大缺陷,使宏观经济学对通胀现象的解释更加完善。
货币理论:动态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曾渴望建立“动态货币理论”却未能成功。高连奎提出的动态货币数量论旨在统一货币数量论与货币信用创造理论这两种对立的研究路线。他引入“发行货币”和“有效运行货币”的新概念,“发行货币”即印刷出来的货币(外生货币),“有效运行货币”是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信用创造后的货币,且数量始终动态变化。该理论主要针对“运行货币”,公式为“有效运行货币总量 = 发行货币进入经济体系运行的部分 + 经济体系内生出来的信用货币”,为研究货币周期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最优央行利率理论
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理论是高连奎提出的,基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三元货币市场结构的分析。理论主张主张中央银行应该将利率恒定在一个“最优利率水平”之上,才可以确保社会有效货币供给的最大化,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央行货币利率不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最低利率,而是一个中间偏上的利率,中国利率才可以照顾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而中间偏上才可以让金融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在货币市场中,利率是关键变量。高连奎的最优央行利率理论探讨了央行利率的最优设定问题,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多个宏观经济目标,试图找到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央行利率水平,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济萧条理论:资本收益率崩溃理论
高连奎指出经济萧条有“资本效率崩溃导致的萧条”和“资本收益率崩溃导致的萧条”两种类型,其中“资本收益率崩溃导致的萧条”是他的重要发现。该理论认为当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崩溃时,会引发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下降、经济活动萎缩,从而导致经济陷入萧条,丰富了对经济萧条成因的认识。
宏观经济调控理论
“无感调控”与企业家“无预期”理论:“无感调控”强调将“无波动增长”与“无感调控”相结合,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经济调控模式。它注重在不引起市场过度波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企业家“无预期”理论则关注政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主张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对企业预期的干扰,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创新和生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跨领域融合理论: 创新资本经济学
高连奎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宏观经济学领域,还延伸至创新资本经济学。他分析了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等流派的学术争议,探讨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政府债务的关联机制,将宏观经济学与创新资本经济学相结合,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为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