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贵阳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热闹非凡——各地酒企齐聚,美酒琳琅满目,促销活动丰富多样。但在这片喧嚣里,一家酒企的展台却格外“与众不同”:没有一瓶待售酒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酒文化书籍,成了酒博会上一道满是书香的独特风景。
这家特立独行的企业,正是来自仁怀市茅台镇中华村的中华酒博园。走到他们的展区,“不卖酒,专注酒赋能”的标语格外醒目。
展区摆放着关于酒文化的书籍(杨小娅 摄)
什么是“酒赋能”?中华酒博园的郭坤亮博士给出了答案:“就是剖析、研究全球不同酒类,再用科技为酒‘升级’——把白酒、果酒、啤酒等兑在一起,做出口味更新、口感更好的新品,既能满足本土顾客,也能适配全球不同地区的口味需求。”
郭坤亮的想法,恰好契合了贵州省委、省政府推动白酒产业转型的方向。今年,贵州提出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全力构建“白酒+”生态体系:一边严抓白酒品质,打造名品精品,让消费者喝上“放心酒”、有更多选择;一边推进酒旅融合,推出“赏美景、品美酒、尝美味”的精品线路,还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搭建官方认证体验平台,让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
而贵州本身,也为“酒文旅融合”提供了绝佳土壤。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宜人,旅游业持续发展,还坐拥独特的红色文化、桥梁文化。
郭坤亮正是看到这一点,提出要把文、旅、酒深度融合——既助力贵州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也推动贵州酒产业走向多元化。
能提出这样的创新思路,离不开郭坤亮深厚的行业积累。他从某知名企业的窖池边起步,先后担任制酒车间工艺员、副主任、集团副总工程师,是妥妥的酿酒“实战派”。
技术上,郭坤亮寻求创新突破。他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质谱(GC×GC/TOFMS)研究白酒微量成分,摸清了白酒风味和品质的“密码”,为优化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白酒微量成分分析方法,成了行业质量控制的新标杆。
展望未来,郭坤亮和团队还会继续在白酒酿造技术、品质提升上深耕;中华酒博园也将加大文化传播和市场拓展力度——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让贵州白酒走出中国,让中国白酒香飘世界。(杨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