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郑州的希希(化名)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从14岁到21岁,7年间她的近视度数实现了“零增长”,始终稳定在最初的100度。这份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她的经历或许能为无数焦虑的家庭提供一份科学的参考答案。
01
初遇困惑:框架眼镜佩戴不适
果断寻求专业帮助
七年前,14岁的希希被父母发现近视,经检查确诊为双眼近视100度、散光50度。虽然配上了框架眼镜,但青春期的希希对其感到很不习惯,时戴时不戴,这种不规范的佩戴行为恰恰是近视快速加深的隐患。
“我们当时非常着急,孩子不喜欢戴框架镜,又担心她度数猛涨。”希希妈妈回忆道。经多方了解,他们了解到了角膜塑形镜,一种“夜戴晨摘”无需手术,即可摆脱框架眼镜束缚的近视矫正方式,便带着希希来到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检查与评估,希希最终验配了角膜塑形镜。
02
科学防控:
七年坚守,终获“冻结”效果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夜间佩戴的硬性隐形眼镜,通过物理塑形原理,暂时改变角膜形态,从而白天可以获得清晰的裸眼视力。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近视性离焦”效应,被眼科界公认能有效延缓眼轴增长,从物理上控制近视加深。
但近视控制的秘诀并非一戴了之,贵在坚持。7年来,希希严遵医嘱,按时佩戴并定期到院复查。享受白天“裸眼高清世界”的自由,成为了她坚持的最大动力。
最近一次的复查结果连医生都为之点赞:她的右眼眼轴从最初的23.02mm增长至23.21mm,左眼从23.11mm增长至23.32mm。七年时间,双眼眼轴仅分别增长0.19mm和0.21mm,年均增长仅0.03mm,微乎其微的变化印证了度数0增长的完美结果。
03
医生解析:
成功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
对于希希的成功案例,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近视斜弱视及小儿眼科李莉苹医生分析认为,这是多重有利因素叠加的“模范生”案例。
首先,“天时”——近视发生年龄较晚。 李医生强调:“希希14岁才近视,这意义重大。青少年近视发展最快的阶段往往是青春期,年龄越小,近视进展的风险和速度通常越高。12岁以后眼球的发育相对更稳定,近视增速本身会放缓,这为控制提供了更好的生理基础。”她强烈呼吁,家长应尽最大努力,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等方式,尽量将孩子的近视发生年龄推迟到12岁以后。
其次,“地利”——选择了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 在发现框架眼镜适配不良后,家长果断选择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解决方案,并选择了角膜塑形镜这一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方法。李医生也指出,角膜塑形镜属于三级医疗器械,验配必须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详尽检查后量眼定制,并坚持随访复查,确保安全与效果并存。
最后,“人和”——培养了极其良好的用眼习惯。近视防控,防大于控,其中家庭防控是关键,希希的父母自始至终扮演了“守护者”的角色。他们以身作则,客厅甚至没有安装电视,严格控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不仅“少用少看”,更严格执行“看30分钟,必须远眺放松10分钟”的用眼纪律。这份坚持,将本可能成为近视加速器的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问题,李莉苹医生发出强烈呼吁:近视防控绝非小事,它是一场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视力保卫战”。家长应作为“第一责任人”,尽早为孩子建立屈光档案,密切监测视力变化;一旦发现近视,务必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科学干预,而非轻信偏方或被动放任。全社会需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真正实现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光明未来。
温馨提醒各位家长朋友:
郑州爱尔眼科医院
接诊时间为: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医院地址为:郑州市航海路京广路西200米路南。
#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河南郑州眼科医院#近视防控#儿童近视#孩子近视#孩子近视了怎么办#角膜塑形镜#多点离焦眼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