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不法机构通过混淆概念、虚假承诺、隐瞒风险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可能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并引发法律纠纷。此类虚假宣传主要存在以下套路:
一、语义混淆误导贷款 不法机构利用"分期缴费"等表述替代"分期贷款",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条款的情况下完成线上认证。在此过程中,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个人信息转卖牟利,导致信息泄露风险。
二、虚假承诺诱导贷款 通过编造"包过拿证""政策变化"等不实信息引诱贷款。合同中常模糊关键条款,如设置高额违约金。部分"壳公司"根本无法提供服务,通过频繁变更地址逃避监管及法律追责。当消费者发现受骗时,往往因机构失联导致维权举证困难。
三、隐瞒真实贷款成本 仅展示表面利率而不披露年化利率,或通过"额外服务费"等名目增收费用。这些手段都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
提醒消费者注意以下防范要点:
一是,甄别宣传内容 对高回报承诺保持警惕,核实宣传真实性。特别注意"分期""优惠"等诱导性话术。
二是,核查机构资质 优先选择持牌机构,通过监管部门官网查询资质信息。
三是,审阅合同条款 区分贷款合同与服务合同,重点关注:收费标准、退款政策、违约责任等。对格式化条款和不明确表述要求书面解释。
四是,保护个人信息 谨慎提供身份证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定期核查账户异常。发现泄露应立即联系金融机构冻结账户。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