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Z女士因资金紧张,想退掉一份已购买多年的寿险保单。由于保单已过犹豫期,正常退保只能拿回现金价值,会有较大损失。她在网上看到一则“全额退保,不成功不收费”的广告,随即联系了这家“咨询公司”。该公司要求Z女士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并与其签订了一份所谓的“代理服务协议”,协议中约定了高额的服务费(退保金额的30%)。随后,该“咨询公司”指使W女士通过电话录音、误导性话术等方式“钓鱼”取证,捏造保险公司销售过程中的瑕疵,并进行恶意投诉。
【案例结果】
1. 个人信息泄露:Z女士的身份证信息被该团伙用于其他非法用途,频频接到骚扰电话。
2. 资金损失: 投诉成功后,保险公司虽办理了退保,但该团伙立即卷走了30%的高额“服务费”。
3. 保障丧失: Z女士失去了原有的保险保障,且因年龄和健康状况变化,未来再投保将面临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4. 法律风险: W女士因参与编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其行为也可能被记入征信系统,甚至面临法律风险。
【骗局解析】
1. 假冒身份,虚假宣传:冒充法律专家、财务顾问,利用“全额退款”、“洗白征信”、“免除债务”等诱惑性话术吸引消费者。
2. 索要信息,埋下隐患: 要求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核心个人敏感信息,为后续信息转卖、诈骗甚至盗刷盗用埋下祸根。
3. 教唆说谎,伪造证据: 唆使消费者无视事实,通过虚构情节、伪造证据、恶意投诉等方式向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施压。
4. 收取高额费用,牟取暴利:通常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的前期“手续费”或成功后分成,消费者最终得不偿失。
【风险提示】
1. 树立正确观念,珍视个人信用
2. 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
3. 强化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
4. 理性看待产品,勿信“百分百”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