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国主旋律的浪潮下,不少电影处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无论是被模式禁锢而沦为“假大空” 的残次复制品,还是套着宏大主题实质却追逐市场化浪潮的“伪大片”,都严重透支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如此背景之下,《万里归途》的出现无疑给观众和21世纪主旋律框架下电影的新流探索道路带来福音。
平民化英雄:聚焦个体 真实众生
传统主旋律红色经典中的普通个体或是被消解在国仇家恨的宏大叙事中,或是被脸谱化为默默奉献的模板英雄,而《万里归途》将家国历史弱化为人物的“背景板”,故事不再是时代的宏观代言而是微观的个体自述。通过电影中对宗大伟妻子临产的介绍和富有情感张力的细节渲染,观众仿佛能和人物走到一起,切身体会他儿女情长的羁绊、明哲保身的退缩、难以抉择的挣扎和最终一意孤行的职业使命感 。
“手无寸铁”的外交官,手上仅存三样物品——喇叭为勇气,照相机为智谋,护照为信念,以血肉之躯与荷枪实弹的敌人周旋。不同于光芒四射的英雄硬汉,第一次的俄罗斯轮盘赌以宗大伟的胆怯和老人的死亡而失败告终。同时,亦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老带新”的搭配所代表的薪火相传主题,宗大伟与成朗之间分歧、摇摆、争吵,碰撞出最真实的人性冲突。后续二人的和解、信任,则完成了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成朗手中的照相机也记录着他从莽撞稚嫩到敢于举起喇叭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重塑。
值得一说的是严谨又松弛富有灵魂魅力的外交人员章宁。他的中弹显得毫无预兆,异乎常规英雄电影里主角英勇搏斗后战死沙场的固化模板。导演通过这样反英雄化的处理,冷冰冰地平摇镜头带来高潮,让人觉得英雄的死更加意外和憋屈,但唯有如此,更显真实,战争面前人如蝼蚁一般渺小,镜头以一个章宁的死唤醒整个社会看到战争无辜被牵连的千千万万。
黄毛的车间小伙、数步数的胖工人、爱美的豹纹阿姨、嗜酒却担起病人的酒鬼……枪林弹雨中生死未卜的驻外员工,政治冲突下手足无措的百姓,芸芸众生命若尘埃,不同家庭悲欢聚散,“去英雄主义化”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形成有效情感共鸣,使影片传达的主流精神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被削弱,我们感受着“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胞”的情怀,抚摸影片“反战”的内核,也润物无声地接收着“世界会更好”的信号。
艺术化镜头:视听共鸣 血泪交织
平民化英雄部分讲完后,文章转向对电影镜头语言的分析。回归电影镜头表现的本体,《万里归途》的镜头语言弥补了主旋律电影一向缺失的"艺术"之翼。气势宏大,画面精美,镜头运用精湛,景别设计高超,音效制作自然而真实,让观众沉浸在摄影、导演、剪辑师的深厚功力带来的视听盛宴。
且说影片最初几位外交官即将踏出房门一刹那,伴随一阵巨响——爆炸。类似于陀斯夫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上来就是高潮,观众如同坐在垂直降落的过山车上,被坠落在努亚米灾区,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一起走进这部苍凉而充满决绝的故事的第一章。其后的长焦距镜头高空俯拍,使人压降到地面上,看上去就像是被嵌在荒漠中一样,成为一种像处于难以摆脱的定数论中的物件,直到色彩进入镜头:D字样的火把群置于画面中央,在荒漠昏暗的色板上绽放的一笔靓丽的抗争力量,如此的反差与冲击,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
无论是紧密镜头快速的剪辑切换,还是人物对话的正反打交替,亦或舒缓段落中祈愿平安的稳定构图,还是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细微特写,其镜头语言很好地契合了影片本身的节奏。既有来势汹汹的枪林弹雨,也有白婳抱着骨灰盒眼角掉落的那滴泪,既有慌不择路的东躲西跑,也有陈悦抚着电视微微皱起的眉——快节奏的冲突碰撞,慢镜头的隐忍克制,都在《万里归途》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诚然时至今日,电影已不单纯是纯粹视觉的艺术,更迎合当下主流的社会语境,同政治经济文化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镜头语言仍然是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主旋律浪潮的裹挟下,艺术化新流表达需要电影制作去采撷那一泓被忽视的美学追求,打捞那份曾被宏大主题掩盖而略微褪色的文艺之美。
青春化包装: 类型融合 戏化冲突
在当代主流影片青春化包装之前,家国主题或话语的表达往往和悲壮、沉重、牺牲、奉献、忠诚等元素紧密结合,这类影片虽说实现了思想教化的目标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但难免陷于口号化、模式化甚至概念化的创作,缺少艺术感染力。《万里归途》则摒弃了一元化的单调设计,选择了年轻态影像风格,构建了新的家国叙事风格。
影片在视觉效果中增加了动作、黑帮甚至公路冒险片的类型元素,从单一符号到多元兼容,实现了视觉奇观化和艺术多样化。配合青春化叙事的需要,让影像语言更为轻松自在。一波三折的撤侨进程,危机四伏的战争环境,暗里“较劲”的互损片段亦或即将爆发的冲突争吵——打断撤侨行动正常进行的戏剧化冲突奠定了青春化叙事的基础。再从镜头感上说,影片被统一在纪录风格的大效果之下,但在细节处,如摄像机与DV的镜头交叉、“面具戴久了,真成你脸了”的多次戏谑表达、宗大伟从十分气愤、咬牙切齿,到挤出笑脸继续与哈桑周旋的喜剧化特写,都体现导演在尝试从青年观众的视角出发,对历史环境、社会状况进行更为“年轻化”的观察和思考,配合青春化叙事,让影像语言更为轻松自在,画面表达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形成兼具个性、时尚又兼顾现实、亲民的风格,以外交官的使命和职责与人性光辉为针线,细腻又饱含心思地编织了一部有关生死之思、人世之情、家国之爱的深刻作品。
偶像化言说:品牌效应 营销保障
作为电影院线市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同样影响着主旋律电影的风向和演员的选择。如《万里归途》中饰演成朗的新生代明星王俊凯,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给电影提供一定票房保障亦可以吸引资本市场的经济投入。主旋律作品日益接驳流量思维,趋向阵容年轻化,越来越多自带流量的年轻演员为题材导流的同时也为一个个充满魅力和职业情怀的主旋律角色注入“偶像化”的人物魅力,增强了主旋律角色的圈粉力。
当下,演员内卷加剧,主旋律成为不少流量演员的转型首选。而主旋律电影导演不能一味追求明星效应而放松对演员的要求,在选择上要注重角色与演员的贴合度,同时在角色塑造上精益求精,塑造出主旋律角色的质感。偶像化言说从来不是主旋律电影成功的万能钥匙,流量演员的加入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是“雪中送碳”。若是只披着主流的外衣,迷信流量,其作品只可能沦为不伦不类的“怪胎”。
反思——内核与包装
主旋律电影在新型转型时要注意,被抛光加工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但其内在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核不能因此被弱化。《万里归途》的导演在想摆脱常规化主旋律电影标签尝试新元素的执念下,增添了少许不成熟的设定与处理。努米亚反政府军头领穆夫塔,角色塑造较为粗糙,看似处处作恶却又讲不清反派的动机。作为诸种亵渎生命体现人类残暴的游戏之一,俄罗斯轮盘赌是亡命之徒的专利,而其作为穆夫塔的核心戏份,行为动机无故无理,两次高潮草草结尾,给人以无风起浪之感。
作为撤侨主题电影,在“祖国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民”的内核和外交官员百折不挠等“规定动作”下,应把宝贵片长花在丰富背景、塑造角色,升华人性高度,而不是用于杂乱的多线叙事和场面铺陈。故而,要避免对故事戏剧化传奇性过度追求而造成失真,亦要杜绝年轻化营销带来的娱乐化倾向。作为身份特殊的主旋律电影,要协调把握各元素各量度,在细节处精益求精,完成弘扬大国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主旋律电影,还有“万里征途”要走。(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宁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