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以“共商共建开放合作的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格局”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据治理论坛”在乌镇举行。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2025世界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刘东在会上发表题为《IPv6驱动的跨境数据流通实践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以IPv6为核心的全球数据可信流通技术路径,提出以“技术互通、规则互认、信任互建”为支撑的跨境数据治理体系。
![]()
数据成为全球竞争关键要素 亟需可信、安全的流通体系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边界也在被重新定义,而在这一切背后,数据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生产要素和数字经济的关键驱动力。“能否让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安全、可信地流通,将直接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刘东强调,当前全球数据治理体系仍面临四大结构性难题: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平衡,导致“不愿共享”;二是技术体系标准不统一,导致“不会共享”;三是法律制度差异显著,导致“不敢共享”;四是安全与主权要求约束,导致“不能共享”。
刘东指出,真正的瓶颈不在制度,而在于缺乏底层技术的支撑。未来全球数据的自由流动,需要一个可验证、可追溯、可治理的技术底座,实现从“可传输”到“可信传输”的跃升。这不仅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全球数据治理体系的重构。
IPv6成为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新基座
刘东在演讲中强调,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已成为推动全球数据互联互通的关键底座。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网络流量已通过IPv6传输,中国在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方面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IPv6具备地址空间巨大、端到端加密、流量可调度、路径可设定等天然优势,能够实现数据标识、身份认证、分级分类、数据溯源与访问控制等功能,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了从网络层到数据层的精准治理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当IPv6与数据空间(Data Space)的理念结合,将形成从网络到数据的全链路信任体系:IPv6提供标识、认证与加密能力,数据空间提供使用控制与信任共享机制,两者相辅相成,使跨境数据“能流、能管、可信”。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全球数据治理理念的范式转变。
“规则即代码”:从制度到技术的动态合规新模式
“我们要让数据从‘可流动’迈向‘可信流动’,让治理模式从‘人工管控’迈向‘技术内嵌的安全合规’。”刘东提出,新的技术体系能够使跨境数据治理进入“规则即代码”的新时代,让合规管理实现“实时验证、动态管控”,让合规从阻力转变为创新与信任的保障。
在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日趋频繁的背景下,传统的静态管理方式,如人工审批、事后备案等,已难以适应实时化、智能化的国际数据交换需求。刘东倡导以“规则即代码”的理念推动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创新,即将政策规则以技术形式内嵌到系统执行中,使合规能够被机器理解、被程序验证、被系统执行,实现管理机制与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
“以‘规则+管理+技术’的三轮驱动,让数据治理变成自动化、工程化的体系,让规则以代码的形式落地执行,这是数字时代治理的核心命题。”刘东表示,这一思路能够实现数据保护水平的境内外一致性,为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全球数据生态提供新路径。
携手共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数据流通生态
在共识层面,刘东所主导推动的IEEE P1988国际标准已于2025年正式立项。该标准旨在以IPv6和数据空间为技术核心,融合技术架构与规则机制,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扩展的数据流通与共享环境,为跨组织、跨区域的数据可信共享提供国际通用的技术路径。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互信互认与互通互操作,形成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化规则体系。
在演讲最后,刘东指出:“IPv6不仅是互联网的新引擎,更是全球数据跨境流动的新基座,也是未来智能体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他呼吁业界携手推进“技术互通、规则互认、信任互建”,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共享标准规范和强化国际协同,推动形成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的全球数据流通生态体系,让数据在可信环境中自由流动,让中国方案成为推动全球数字文明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