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中国原创立体书,近日完成了从“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福州到俄罗斯西伯利亚交通枢纽鄂木斯克市的旅程,成为连接两座城市的文化信使。
这本由福州本土企业“青葫芦”出品的《丝绸之路》立体书,和联合国官方六语种点读笔,在福州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官方文化礼物,赠予所有参会外宾及到场嘉宾。目前这本书作为文化赠礼,已于上月由鄂木斯克市代表团转赠至该市图书馆,并进行了媒体报道。
![]()
鄂木斯克市文化局发文感谢获赠青葫芦《丝绸之路》立体书
文化出海,需要“软硬兼施”
“文化‘走出去’,不能仅仅满足于符号的展示,更需要能够引发共鸣、可互动的深度体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主办方指出,“我们选择将《丝绸之路》立体书作为礼物,正是看中了它将厚重的历史主题,转化为全球青少年都能理解的‘立体语言’和‘听觉盛宴’。这是一种‘软内容’与‘硬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出海新路径。”
据悉,此次赠书是福州依托国际性文化平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推动本土优秀文创产品“走出去”的一次精准实践。选择鄂木斯克,也源于其在历史上作为欧亚大陆重要节点的共通性。两座城市虽远隔万里,但都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
![]()
青葫芦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赠礼合影
“我们原以为会收到一本精美的画册或文献,”鄂木斯克市文化局艺术文化处处长奥尔加·叶列米娜女士回忆道,“但当我们看到这本立体的、能通过一支‘笔’与我们对话的书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惊。这超越了简单的礼品范畴,它是一个充满巧思的文化体验。”她认为,这种超越了文字和图片的“体验式文化传播”,效果更为持久和深刻。
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感欣慰:“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这次尝试告诉我们,成功的文化出海,需要找到能引发人类共情的‘通用语’——比如对孩子好奇心的尊重,以及对互动体验的追求。”
“沉浸式”阅读打破文化隔阂
青葫芦《丝绸之路》立体书以精美的纸艺结构立体呈现了大漠驼队、敦煌壁画等丝路盛景,随书配备的联合国官方六语种“青葫芦点读笔”,能以中、俄、俄语、中文等六国语言讲述丝路故事。
当鄂木斯克市文化局艺术文化处处长——奥尔加·叶列米娜女士打开立体书,第一次用“青葫芦点读笔”触碰立体书,书页上的立体骆驼商队仿佛瞬间苏醒,用清晰的俄语向她道出“你好”,这一刻,这份来自中国福州的礼物,不再是静默的书本,而成了能跨越语言障碍的文明使者。
![]()
鄂木斯克市方发布的《丝绸之路》立体书介绍视频
鄂木斯克市图书馆馆长目睹了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通常历史类书籍对孩子们有距离感,但这本书完全不同。他们通过点读笔‘听’到来自古老中国的问候,亲手‘拉动’商队前行,这种参与感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具体而亲切。”
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一位带着孩子前来阅读的当地小学教师表示,这本书不仅讲述了历史,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合作、探索与开放的精神。“通过互动和游戏,立体书让遥远的中国文化和我们本地孩子的生活产生了连接。一个孩子因为喜欢这本书里的骆驼,回去主动查阅了丝绸之路的资料,这就是最好的文化传播。”
福州市文旅局负责人视此次赠书为一次“双城记”的自然延续。“鄂木斯克是西伯利亚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就是连接欧亚的重要节点。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今天,我们不再通过驼队或帆船,而是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创新载体,重新连接彼此。”
建立文化链接的“笨功夫”
“青葫芦”在童书领域已深耕十五年,其代言人“金龟子”刘纯燕女士在亲子群体中家喻户晓,并于2024年获得中国儿童图书销量第一。但在公司创始人林柄洋看来,真正的壁垒并非销量,而是愿意下“笨功夫”。
“当我们得知这本书被选为国际外交平台的官方文化礼品时,整个团队都非常开心。”青葫芦活动负责人说,“这证明我们坚持的‘极致产品主义’是对的。文化走出去,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能打动人心的产品力。”
文化交流最有效的形式,是创造共同的、可延续的体验。当鄂木斯克的一个孩子和福州的一个孩子,通过互联网讨论同一本立体书里的某个场景时,新的“丝绸之路故事”就在他们身上开始了。
![]()
青葫芦目前版权输出到俄罗斯的童书
如今,这本来自福州的立体书,正安静地躺在鄂木斯克图书馆的书架上。在鄂木斯克寒冷的冬日里,图书馆内因为这本色彩斑斓、会“开口说话”的中国书而显得格外温暖。它静静地躺在小读者们的手中,不再是关于冰冷的文字叙述,而是一座温暖的、可触摸的桥梁。桥梁的这头,是西伯利亚孩子好奇的蓝色眼睛;桥梁的那头,是千年之前从中国出发,如今又以崭新形式回归的驼铃声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