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必须遵循“六个坚持”重要原则,其中“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及《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均提出要“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凸显了土地要素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用地普遍实行50年固定出让年限,与广大制造业中小微企业38年的实际经营周期并不完全匹配。这不仅加重企业前期成本负担,也导致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问题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地区闲置土地面积约占建设用地存量的8%,全国低效用地现象普遍。面对地缘政治冲突推高供应链成本、外贸环境波动等挑战,企业对“按需用地、弹性付费”的需求愈发迫切。北京、广东、江苏、浙江、重庆等试点地区率先创新供地模式,逐步破解供需错配难题。
笔者认为,应有效总结试点地区实践经验,协同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有为政府”的关键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产业发展韧性,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走向“深水区”,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供坚实土地要素支撑。重庆、杭州、合肥等地的实践,为深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有效市场,重在建立灵活响应需求的供地机制。一是弹性年期适配产业周期。重庆市高新区按20~50年弹性年限供地,有效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杭州市滨江区推行产权分层确权;合肥市包河区针对重点产业制定差异化供地年限,推动土地供给从“一刀切”转向精准匹配。二是先租后让强化绩效导向。重庆、杭州等地为企业设置租赁考核期或推行“先租后购”,缓解中小微企业用地资金压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多元供地激活存量空间。杭州富阳、拱墅等区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大幅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广州创新“土地+海域”两权合一出让;合肥包河区改造低效用地建设产业园,持续释放土地潜力。
有为政府,重在构建公平高效的制度环境。一是打破部门壁垒。重庆高新区整合多部门职能,为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二是数字赋能提升配置效率。杭州搭建智慧用地平台,拱墅区借助“经济大脑”挖掘土地潜力;广州推行“三维调查+分层确权”技术;重庆利用大数据分析产业用地趋势。三是强化全周期监管。合肥包河区压实项目责任并加强安全指导;重庆高新区将企业履约情况与土地续期挂钩,保障改革规范运行。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土地要素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重庆、杭州、合肥等地的实践表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是破解土地供需错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路径。未来,各地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产业用地供应与监管体系,以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