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一场汇聚青年音乐力量、传承地方文化的交流会如期而至。
9月16日,“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第二季创作营成果汇报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广电联合会音乐工作委员会、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
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主席雷蕾,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运营总监、人民演艺融媒体工作室主任闫睿,中国广电联合会常务理事、音乐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矛,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调研员张远征以及众多知名音乐家、行业专家出席活动。活动中,大家回顾了创作营成员们在佛山采风创作的历程,共同见证一批充满创意的城市音乐作品诞生。
中国广电联合会音乐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宏光出席活动并致辞。张宏光强调,中国广电联合会音乐工作委员会将继续携手佛山市及各方力量: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持续通过音乐品牌项目活动,为青年音乐人提供更广阔的成长舞台和上升通道。二是强化“视听+文旅”双轮驱动,探索音乐赋能城市、赋能文旅消费的更多可能。三是引导音乐创作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的语态和创新表达,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踏访城市烟火,以音乐再现文化记忆
今年8月12日,“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第二季正式启动。多位青年音乐人走进佛山、江门等地,开展为期五天的密集采风与创作之旅。从体验功夫、陶艺、醒狮等非遗项目,到漫步岭南园林、感受经典粤曲舞韵,他们触摸到岭南文化深处的脉搏,也将这些所见所闻转化为音乐作品。
汇报现场,五位成员代表分享了这次的创作经历,他们感慨:“以前经常在房间里闭门写歌,这次走进当地生活,听见鼓声、触摸陶土,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随后的展演环节,他们依次登台,演唱了自己的作品。从细腻的情感表达,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一首首带着鲜明岭南印记和浓厚岭南风情的歌曲在现场缓缓流淌,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岭南市井与现代交汇的音乐场景中。
作品展演后,多位全国着名音乐家对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中不仅听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以当代音乐语言创造性转化,让人听到“根脉”与“创新”的共鸣。同时,专家们也从创作技巧、记忆点设计、文化融合运用等角度提出专业建议,助力作品进一步优化。
从生活里汲取灵感,于文化深处挖掘宝藏——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让青年音乐人获得了深刻的成长,也有效推动了城市文化的传播。
活动现场,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调研员张远征表示,支持青年音乐人的成长,繁荣音乐创作,正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举措之一。
搭一座桥:让青年与传统双向奔赴
“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届,成功搭建起青年音乐人与地方文化传播之间的“双桥梁”,不仅成为青年音乐人的“成长加速器”,更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音乐纽带”。去年,首届成员们创作的多首歌曲获得广泛传播和好评。
杨墨依的《岭南小事》,用娓娓道来的唱腔轻吟:“我会在岭南遇见你,要陪你走过艳阳和大雨……”仿佛一位广东老友在温柔邀约,岭南三月酸涩的湿雨气息,也被她唱得鲜活入味。
左其铂的《剪》——“耳听粤剧,伸手抚陶器,纸张内可剪山与海壮丽……”将佛山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旋律,唱出一座城市的优雅和气度。
还有陈柏川和俞更寅合作演唱的《我唿唤我》,唱出了年轻人无畏前行的勇气和真切心声:“终点的风景它是什么,我不在意它,所谓意义的壮阔,海浪拍打着每一个小小的我,那又怎样,那是我的快乐……”。歌曲正点出了“长风破浪”的意义,“长风”是追寻梦想的过程,“破浪”是坚定的步伐,终点的风景没有好坏,泪水与快乐,自己最懂得。
音乐要承载文化与情感,这一点深深烙印在这些作品里。对每个青年音乐人而言,“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都是一次“接地气”的成长历练。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培训,创作营以“大师课+城市采风+限时创作”的创新模式,让年轻人走出房间,深入文化现场,从源头汲取创作养分。成员们通过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音乐创作技巧,更坚定了创作有文化根基的音乐的初心。
对城市文化发展而言,这是一次生动有效的“年轻化”焕新,也成为音乐产业生态的创新探索。通过打造“行业权威组织引领+地方政府支持+青年人才参与”的新模式,“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正持续为行业输送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与文旅融合升级。
“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远是那些承载文化基因、讲述动人故事的音乐。”交流会的最后,主持人的总结,道出了全场共识。在掌声和合影中,“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第二季创作营成果交流会圆满结束,但音乐与文化的旅程仍在继续。
据主办方透露,第二届的作品将于近期对外发布。未来,“长风破浪青年音乐人唱享计划”将走进更多文化名城,持续助力青年音乐人成长,用音乐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更多人听到属于新时代的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