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无数患者和家庭在肿瘤的阴霾下苦苦挣扎,寻求着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在这场与肿瘤的持久战中,东城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特聘专家丁京生主任,凭借中西医结合、全程干预的诊疗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日常调理和综合防治为翼,为肿瘤患者撑起了一片健康的晴空。
杏林逐梦:丁京生的中医人生之路
选择中医、学习中医、成为中医,这条路,丁京生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谈及选择中医的初衷,丁京生坦言与父亲的影响及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丁京生回忆:父亲是一名教师,在文革期间偶然习得针灸之术,并不断研习中医典籍,一些学生或家长有个头疼脑热时,就来找父亲扎针用药。
在父亲的影响下,丁京生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她在上学时勤工俭学,外出采集丹参、远志等中药材,对药材的辨识有了初步认识。十几岁时,丁京生突发疾病,出现高烧不退、腰疼的症状,医院确诊为蜂窝织炎,一位老中医用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后,病情得以迅速缓解,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她学习中医的决心。
1980年,丁京生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在赵绍琴教授、刘渡舟教授、颜正华教授等中医大家的悉心教导下,系统学习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中医专业知识,力求达到简便廉验的效果。寒暑假期间,丁京生也不放弃中医的学习,到乡镇卫生院见习,在老中医的指点下深入学习中医,背诵经典名方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条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后,丁京生被分配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治则室,先后跟随著名中医专家施奠邦、费开扬、陆广莘、谢海洲、赵永昌、周超凡、沈绍功、宁春红、王沛等前辈临证学习,见识了许多疑难重症的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同时,参与中医治则理论研究、动物实验、肿瘤用药临床观察等现代医学研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肿瘤诊疗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全程干预的诊疗方式。
中医视角:肿瘤成因与治疗原则
中医理论将肿瘤归于“瘤病”“癥瘕”等范畴,主要与正气虚损、邪毒内聚、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等因素相关。丁京生介绍,肿瘤的形成是正气不足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邪气乘虚而入,气血痰湿积聚,最终形成肿瘤或包块,出现贫血、消瘦、疲乏无力、局部区域持续性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在治疗时,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原则,改善机体气血运行,提高抵抗力,抑制肿瘤生长,以期达到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特色诊疗:中西医结合、全程干预
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全程干预。丁京生认为,在对肿瘤的诊疗方面,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西医的手术、放化疗能直接去除或杀灭肿瘤细胞,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注重整体调理,扶正祛邪。两者结合,进而帮助减轻患者痛苦。另外,全程干预能更好地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促进康复。
对于刚发现尚未确诊的患者,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从而增强患者体质和抵抗力。丁京生指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通畅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为后续诊断和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确诊后能手术的患者,丁京生建议在手术前后及放化疗期间全程使用中药进行干预。手术前,中药可调理身体,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后,中药能促进伤口愈合,改善体质。放化疗期间,中药可减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减轻恶心、呕吐、脱发等现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扶助正气、抗击肿瘤。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信息,判断气血阴阳盛衰、脏腑功能失调情况,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运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如西洋参、黄芪等,增强机体免疫力;选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如生薏米、白花蛇舌草等,抑制肿瘤生长。善于应用药食同源或偏性较小的药物来帮助患者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调理、综合防治,身心兼顾
除了药物治疗外,丁京生还十分注重肿瘤患者的日常调理和综合防治。
丁京生指出,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对治疗的耐受性。肿瘤患者一般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具体可通过与患者交流、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帮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调整心态,增强信心。
另外,健康的饮食对肿瘤患者康复有益,丁京生推荐食用百合莲子羹等具有安神健脾作用的食物,养心安神、健脾扶正;同时,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兴趣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鼓励进行散步、太极拳等强度适中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机能;此外,鼓励患者培养绘画、摄影书法、音乐等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忘却烦恼病痛,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更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