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动画与游戏学院主办的“西湖论艺”第四十六讲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活动以茶话会形式展开,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教授主持对话,腾讯《三角洲行动》美术总监William作为特邀嘉宾,围绕游戏美术创作、技术突破与行业人才培养展开深度交流,吸引百余名师生及行业从业者参与互动。
跨界思维:物理逻辑赋能艺术创作
William首先分享了从物理专业跨界游戏美术的独特经历。他自幼痴迷绘画,3岁便以沙发为画布创作,后因学业暂时搁置专业美术学习,考取物理专业。然而,大学期间他仍投入70%至80%的时间用于绘画与3D设计,最终回归艺术领域。他强调,物理学科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方法为游戏美术创作提供了科学支撑,尤其在《三角洲行动》的写实场景设计和技术适配中,帮助团队以更严谨的方式解决问题。“游戏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左脑的逻辑与右脑的创意缺一不可。”William的跨界经历印证了宣学君教授提出的“出圈作品主创多跨界”的行业现象。
创作方法论:多领域汲取灵感,细节铸就品质
在创作灵感来源上,William透露团队每日通过Pinterest、Instagram等平台关注全球艺术家动态,从摄影、电影中汲取创意,同时研读机器人研发、新材质技术等前沿领域论文,确保游戏世界观贴合现实逻辑。在《三角洲行动》中,团队以“细节抠到极致”为原则,从角色装备纹路到地图场景氛围均反复打磨。例如,反派角色“老太”因女儿受伤的背景故事引发玩家共情,结合大众文化元素的设计使游戏上线一年即获得超过3000万每日活跃在线人数的傲人成绩。
AI与技术:拥抱工具而非依赖,多端适配破行业难题
针对AI对美术创作的影响,William提出“工具论”观点: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核心创意与审美判断仍依赖人工。团队已运用Midjourney生成氛围图灵感,但强调需避免过度依赖,“就像依赖导航会让人丧失认路能力,创作者需保持思维自由”。在技术突破方面,他重点介绍了《三角洲行动》的“多端一体研发”成果:通过虚幻引擎开发跨平台美术管线,将资源分为七八个细节档次,兼顾PC高帧率与手游适配性,在当下多数游戏仍采用“先端游后手游”或“先手游后端游”的分开研发模式时,创造性地实现“一套资源,多端适配”,此技术属国内外首创。此外,团队通过优化光照、粒子特效和可破坏环境系统,解决大地图“空旷感”问题,如设置标志性地标“巴别塔”引导玩家视觉动线,兼顾写实感与沉浸感。
团队管理与未来规划:年轻化驱动创新,IP生态逐步拓展
作为大型美术团队负责人,William也分享了管理经验:通过“美术圣经”明确创作标准,定期召开赛季规划会同步新内容风格,并鼓励学生合作开展预演项目。他提出PM需具备“责任心+逻辑思维”,像“大管家”一样统筹流程。关于未来规划,他透露《三角洲行动》将推出新BOSS、新地图,并探索军事、影视IP联动;IP周边已启动官方规划,动画、漫画等衍生品将视游戏本体质量推进。
人才建议:专注优势领域,平衡锐气与协作
对有志进入游戏行业的学生,William建议:一是多玩游戏理解行业标准,明确自身差距;二是打造“单点优势”,若某一领域(如2D原画)达9分水平,其他领域具备6-7分潜力即可获团队青睐;三是平衡创作锐气与团队协作,“创意上要张扬个性,做人上要谦虚团结”。
William的跨界经历与技术实践,展现了数字时代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此次讲座不仅是对游戏美术创作展开深度剖析,更通过高校与行业的深度对话,推动中国数字游戏产业在东方美学语境下的体系化建设,为培养兼具艺术创造力与技术执行力的新一代人才注入了强劲动力。(罗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