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癌症早筛领域,一家成立仅十余年的中国企业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其核心密码,正是创始人俞昌博士在生物物理、生物医疗、生物芯片、医疗器械、信号检测、微型器件、高纯试剂、生物、纳米材料和纳米机器人等跨领域的不竭创新力。这位拥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身上闪着许多高光,他是全球为数不多、在多个领域产生过重大而持久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也是300多项专利的发明人和近100篇已发表的技术文章的作者,更有着历年来高难度创新产品全球销售高达400亿元和高难度、原创性项目成果转化率100%的成果转化的成就。
他敢于跑在时间前面,敢于成为提出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第一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秘这位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01」
跨界成长:从医学世家到全球技术破壁者
俞昌博士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跨界传奇。
出身医学世家的他,最初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却因色弱问题转向物理学研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新型传感器设计和制造,以及弱信号收集,处理和分析,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芯片和医疗领域的双重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离开学校后,俞昌博士在芯片行业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包括芯片工艺和芯片材料等方面的成就。他曾任职于摩托罗拉、美光科技等国际芯片巨头的芯片研发。早在1992年,他就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环保的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应用于芯片金属材料的化学机械抛光制程。【Chris C. Yu, et al., 美国专利号# 5,209,816;专利申请日:1992年6月4日;专利授权日:1993年5月11日;俞昌博士有关双氧水应用于芯片金属化学机械抛光的其他专利: 美国专利号# 5,225,034, 美国专利号# 5,354,490】使双氧水成为了全球芯片制造中重要的芯片金属(导线如铜互连等)化学器械抛光液技术中的核心,成功替代了传统的高污染强氧化剂,这个重大创新发明一直沿用至今,为全球避免由高污染强氧化剂而造成的潜在污染做出了持久的重大贡献。归国后,俞昌博士曾在著名的中芯国际工作了数年,并于2004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安集微电子公司,推动中国在集成电路高端材料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让行业从“跟跑”变为“并跑”。
「02」
创新不止: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极限跨越
俞昌博士的创新脚步从不止于理论探索,他更有着卓越的产业转化能力。
早在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俞昌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环保CMP抛光液就因其卓越性能被IBM、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电子等全球芯片巨头广泛采用,累计创造了数百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了行业标准;在医学界,他在2011年就提出了多癌症筛查理念和思路,并且在2014年就研发出了全球首个16种癌症筛查技术,该理论和思路至今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在医疗器械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创新生物物理检测方法和设备,已为近30万人提供了精准的癌症筛查服务,并与全球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完成了46,365例临床试验,总样本量突破了33万例,用真实世界数据证明了该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可靠性。
俞昌博士的产业化成就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他不仅是少数同时主导芯片材料和医疗技术双重行业标准的科学家,更收获了包括2006年中国半导体人物奖、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杰出科技创新奖”、美国Fast Company“改变世界创新奖”在内的多项殊荣。2022-2024年,他和团队连续三年在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上斩获金筛奖。
十年如一日地创新,持之以恒地改变世界。这位科学家兼企业家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总能将复杂的实验室发现转化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03」
布局安派科:跨界思维如何颠覆医疗
2010年,已在芯片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俞昌博士敏锐地发现了芯片与医学之间的颠覆性创新共通之处——需要跑在时间前面,需要成为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第一人。
随后,俞昌博士率先提出了颠覆性的多癌症筛查理论和多层面多参数生物物理检测理论及方法学。与传统检测方法不同,该理论认为血液微环境中表现出的微力学和电学特性等变化可以早于形态学变化暴露癌症早期病变。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展现出优异的早期性、多癌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更关键的是,安派科成功将单次检测成本降至传统方法的一半以上,大大提升了癌症早筛的普及性。
“如果技术不能普惠,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俞昌博士的这句话道出了安派科的使命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仅追求技术突破,更致力于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大众。这种将前沿科技与普惠医疗相结合的理念,正在重塑整个癌症早筛行业的格局。
从硅晶圆到生命科学,俞昌博士用他的跨界人生证明:真正的创新从不设限。这位能量无限的跨界科学家,仍在持续探索科技造福人类的更多可能。在他的带领下,安派科正朝着“让人类远离癌症”的愿景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