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刻即将到来,许多高考生和家长也将 “摘镜” 提上日程,希望以全新形象开启大学生活。然而,在选择近视手术时,不少同学因存在认知误区,面临手术风险或术后效果不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逐一揭开这些误区的面纱,让大家在摘镜路上少走弯路。
误区一:近视手术随时能做,考前突击也不迟
部分高考生认为,近视手术随做随走,考前突击安排也没问题。事实上,近视手术并非 “即插即用” 的简单操作。在手术前,需要进行 20 余项详细检查,如角膜厚度测量、眼底检查、泪液分泌测试等,全面评估眼部条件。若检查发现存在角膜炎、干眼症等眼部疾病,或角膜厚度不足等问题,是不能立即手术的,需先进行治疗或调理,待眼部条件符合要求后,才能考虑手术。此外,术前还需停戴隐形眼镜,软性隐形眼镜需停戴 1 - 2 周,硬性隐形眼镜(如 RGP)则需停戴 3 - 4 周,让角膜恢复自然形态,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如果考前匆忙手术,不仅无法保证充足的术前检查和准备时间,术后也可能因恢复时间不足,影响考试状态,甚至对视力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建议有摘镜计划的高考生,至少提前 1 - 2 个月进行术前检查和准备。
误区二:手术越贵越好,选最贵的准没错
“一分钱一分货” 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高考生和家长认为,价格高的近视手术一定是最好的,能带来最佳效果。实际上,近视手术方式多样,包括全飞秒、半飞秒、ICL 晶体植入等,每种手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人群,并非单纯以价格论好坏。全飞秒手术切口小、稳定性高,适合角膜厚度足够、近视度数较低且追求微创的患者;半飞秒手术可以个性化定制,能够矫正的度数范围更广,适合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ICL 晶体植入术不切削角膜,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偏薄的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时,关键要根据自身眼部条件和用眼需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而不是盲目追求高价手术。例如,角膜过薄的患者即使选择昂贵的全飞秒手术,也可能因不符合手术条件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甚至引发并发症。
误区三:术后视力立马恢复,无需特殊护理
很多高考生觉得,做完近视手术视力就能立刻恢复到最佳状态,且无需特别护理。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能达到较好的视力,但视力的完全稳定通常需要 1 - 3 个月。在此期间,眼睛处于恢复阶段,较为脆弱,需要精心呵护。术后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眼药水,包括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人工泪液缓解干眼症状等;避免长时间用眼,防止眼睛疲劳,如减少看手机、电脑、电视的时间,注意适当休息;还要避免眼部沾水,防止感染,洗脸、洗头时要格外小心。如果忽视术后护理,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视力回退、感染等问题,影响手术效果。比如,有的同学术后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熬夜玩游戏,结果视力不仅没有稳定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误区四:近视手术能彻底治愈近视,不会再近视
近视手术只是通过改变角膜形态或植入晶体来矫正视力,并非从根本上治愈近视。手术只是去除了现有的近视度数,但眼球的结构和近视的成因(如眼轴变长等)并没有改变。如果术后不注意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疲劳、缺乏户外活动等,仍然可能导致近视再次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近视回退”。所以,即使做完近视手术,也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进行视力检查,预防近视复发。
高考后的摘镜之旅是一个关乎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决定,希望各位高考生和家长能够走出这些常见误区,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近视手术。在选择手术前,多了解相关知识,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顺利开启清晰、美好的大学生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