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事业如逢甘霖,焕发蓬勃生机。贵州作为民族医药资源富集的省份,始终积极探索非遗传统医药保护与民生关怀的融合路径。在这片沃土之上,扎根于清镇的贵州德盛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清镇德盛堂中医诊所,正以坚守与奉献,书写着一段关于文化传承与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
七代薪传守正创新,一门仁术泽被桑梓
德盛堂的历史,可追溯至一段跨越七代的家族传承。其独具特色的“段氏骨关节病复合疗法”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凝聚了家族世代智慧与临床实践的结晶。历代传承人严格把关药材、精益求精打磨工艺,其背后是对非遗“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敬畏——德盛堂深知,这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医药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从不是固步自封的“守旧”,而是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需求的“创新”,让其在当代语境下被理解、被信任、被需要。段氏骨关节病复合疗法融合多种民族民间医药精华、汲取苗医药智慧,通过持续的补充、扬弃与总结,构建起内服、熏蒸、药物定向导入相结合的系统化治疗体系,生动诠释了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现代价值。
从云南祖地初探,到清镇扎根惠民,再到2017年清镇德盛堂中医诊所正式成立,段氏骨关节病复合疗法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增生等常见骨关节病方面,疗效日益彰显。它不仅让古老智慧走出典籍、走进生活,更在解决民众病痛的过程中,让文化认同深植人心。
非遗传承履职为民,微光成炬暖透山城
段忠芬作为“段氏骨关节病复合疗法”的第七代传承人,同时身兼贵州德盛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清镇德盛堂中医诊所负责人,以及清镇市政协委员。其自幼浸润于家族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间,承袭的不仅是先辈的诊疗技艺,更将“治病救人、兼济贫弱”的信念刻进了骨子里。在段忠芬眼中,非遗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其生命力恰恰在于与当下社会的共鸣,如果一门治病救人的技艺,只能服务少数人,却对弱势群体的病痛视而不见,那么它便失去了中医“仁爱”的精神内核。
暴雨中护着药箱赶往社区为孤寡老人义诊,为贫困乡村残疾人送去生活物资,在社区、养老院开展公益诊疗,为乡村孩子捐赠校服、文具与体育用品……这些行动远超出传统“坐堂行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流动的文化服务”。段忠芬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姓名与地址,不是简单的帮扶清单,而是对“民生无小事”的践行;段忠芬为孩子捐赠物资,也不只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希望用传统文化中的善意,在孩子们心田播撒善与责任的种子。
中医强调“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段忠芬借助政协委员的身份推动基层医疗改善,以非遗传承激活社区互助,她的行动在“医病”“医人”与“医国”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结,让中医药智慧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传递人文关怀的民生力量。
履职尽责心系百姓,传承永续向爱而行
回顾段忠芬的公益之路,更动人的不是捐出了多少物资、开展了多少次义诊,而是她所点燃的“爱心循环”。那位曾受她帮助、转而主动为邻里维修水电的患者,正是这份善意的延续与扩散。她所播撒的,已不仅是慈善,更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行为自觉与共同体意识。
从守护文化根骨到心系百姓冷暖,段忠芬与德盛堂的实践深刻表明:非遗不是静默的遗产,而是能够回应时代命题、温暖现实人生的活态传统;公益也非少数人的壮举,而是人人可参与、共建美好社会的日常实践。当文化的“魂”附着于民生的“体”,当传承的薪火照亮互助的路程,中医药就不再仅是治病良方,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构筑精神家园的深厚力量。这或许正是非遗在当代更坚实的立足点,也是德盛堂故事给予我们更为珍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