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治疗的难点-冻结步态
在病程超过8年以上的帕金森病(PD)患者中,大概有90%患者会受到冻结步态(FOG)的影响,而外伤性跌倒是PD患者最常见的入院原因,跌倒后发生骨折的概率是35%,为非PD患者的3.2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传统的单一靶点的DBS及药物不能完全解决PD患者所有的问题,尤其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无效/欠佳的冻结步态治疗效果欠佳。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此类步态障碍。即使已经完成DBS手术患者中,轴向症状也会随着病程的进展而恶化。为解决中晚期PD步态障碍的问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尝试采用综合性的管理手段,通过脑深部电刺激8触点刺激的程控模式+优化药物的组合来解决这一重大疑难的临床需求。
四年的抗帕之路,难解的开步困难
75岁的江奶奶,与帕金森病缠斗四年,原本已学会与震颤、迟缓共处的她;却在2024年6月突然被“地面胶水”锁足——冻结步态来袭,开步如破冰,转弯似翻山,一次跌倒更令其右前臂骨折。药效仅撑三四个小时,剂末“冻”加重,剂峰又现异动症,调药几番难破局。焦虑与失衡轮番上演,行动自由被一点点拖进“冰河期”。
破冰之路
2025年9月,江奶奶在女儿陪伴下入住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蒙燕主任团队。面对高龄、以下肢步态症状为主,且传统药物与4触点脑起搏器难以破解“冻结”魔咒的复杂情况,团队为江奶奶进行了全面的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38%)、高场磁共振(MRI)及智能量表等多维度评估。帕金森病神经内外科MDT专家一致拍板:为她植入国际最新的8触点电极,该技术能通过一根电极同步刺激丘脑底核(STN)和黑质网状部(SNr)这两个关键的大脑核团,从而有望让“抖、冻、僵”在同一束微电流中得到全面控制。

图1:8触点脑深部电极
2025年10月3日手术在精确的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进行,如同在脑内进行一场精密的“绣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神经内外科联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将脑起搏器刺激电极毫厘不差地“10环”送达预设靶点——丘脑底核(STN)和黑质网状部(SNr)核团。

图2:神经内外科的女将在DBS手术中,这里不再只是男医生独占的领地。
与传统4触点电极相比,本次使用的8触点电极拥有更多的刺激触点、更长的电极跨度,从而拥有更多靶点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种刺激参数的组合。这如同拥有了更精密的“调控钥匙”,未来在为患者进行术后程控(参数调节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时,能够实现更精细、更个体化的调控策略,特别是能更有效改善针对常规STN刺激效果不佳的冻结步态、姿势不稳等中轴症状。

图3:术后手术计划系统重组的3D效果图显示,双侧8触点STN+SNr位置放置“10环”!
后续
术后一月开机调控,江奶奶的“冻结”脚步即见改善。开机仅是治疗的开始,而真正个性化的精细调整,则依赖于后续长期的神经程控管理。神经内科团队将通过毫米级的参数雕琢,动态调整刺激靶点与参数,使8触点起搏器的疗效持续优化,逐步改善步态状况,帮助江奶奶逐步重获自如的行动能力。
国际视角与科学支持
针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FOG)这一治疗难题,覆盖丘脑底核(STN)与黑质网状部(SNr)的联合刺激方案,已成为全球神经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精准治疗方向。其科学依据在于,低频刺激SNr被证实可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冻结步态症状,而高频刺激STN则能显著控制震颤与僵直。在此理论基础上,8触点脑起搏器凭借其更多的刺激触点和更长的电极跨度,得以在精准植入的同时覆盖两个关键核团,为实现“STN高频+SNr低频”的个体化、差异化刺激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该技术在国内也已落地应用,青岛、云浮等地医院成功开展的类似手术案例均证实,8触点DBS能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抖”、“冻”、“僵”等复杂症状,标志着帕金森病的治疗进入了精准调控的新阶段。
小结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的支持下,这场手术成为神经内外科深耕神经调控的又一枚“深部电脉冲”。未来,医院将持续引进世界尖端技术,为帕金森、特发性震颤等患者定制“高定版”诊疗方案,让“抖”停步、“冻”回暖、“僵”舒展——把曾被疾病拧巴的人生,重新点亮成舒展的光。

李蒙燕 主任医师
Dr.Li mengyan
神经内科二区区长|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亚专业带头人|资深神经程控医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 副组长
广东省脑科学应用学会脑与运动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卒中与帕金森病及神经调控分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会应用学会帕金森病分会常委
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会员
主攻方向:
专注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定制并优化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脑深部电刺激(DBS、脊髓神经电刺激(SCS)术前精准评估与疑难术后程控;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张力障碍。
出诊地点及时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
周四、周五上午 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主任门诊
周三上午 神经程控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门诊
周日上午 神经内科特需门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石井医院
周二下午 神经内科

易序霞 博士
Dr.Yi xuxia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主要学术任职: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高血压性脑出血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
主攻方向:
致力于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病DBS手术、脑肿瘤活检、脑出血穿刺等、多模态神经肿瘤术前评估。
科研成果:
参与国际(MIST III,INTERACT III)、国家(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省级多项科研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 SCI 论文 3 篇。
出诊地点及时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
神经外科 普通诊

汪鸿浩 主任医师
Dr.Wang honghao
神经内科行政主任| 神经病学博士| 神经免疫与重症亚专业组带头人| 博士生导师 | 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神经病学会神经免疫学组 副组长
广东省精准医学会 中枢神经免疫和感染分会主任委员
主攻方向:脑炎,⾃身免疫性脑炎,抗 NMDAR 脑炎,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脱髓鞘脑病,脑⾎管疾病等。
科研成果:
中枢神经免疫-感染交叉领域领军者,聚焦“抗体介导脑炎—脱髓鞘疾病—颅内感染”全链条精准诊疗,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7项, 排名第一或末尾通讯论文47篇,影响因子超过240分,被引1500余次,牵头/执笔 10 部国家级诊疗共识。
出诊地点及时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
神经内科主任诊 每周二上午

曹志恺 主任医师
Dr.Chao zhikai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科主任、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广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学术任职: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脑卒中外科专委会常委
缺血性脑卒中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六届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脑与血管分会常委
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血管病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攻方向:
精通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致力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与手术治疗,是广东省内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早和病例最多的专家之一,指导粤北、粤东、粤西和广州多家医院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唤醒下脑功能区手术、DBS、神经导航辅助下脑干肿瘤切除手术更是有独到经验,是国内最早提出应用DTI指导脑干肿瘤手术的专家。从医来完成各种高难度复杂手术五千多例,包括复杂脑动脉瘤夹闭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慢性颈动脉闭塞复合开通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干肿瘤等切除术。
科研成果:
多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文章5篇,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科研课题,包括国自然、省科技厅项目、市科技局项目等。是《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编委、《广州医药》编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特约审稿专家。获2019年度岭南名医称号、2018年度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2015年度首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出诊地点及时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本部
神经外科资深主任诊 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