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90分钟下线一辆车”的消息,小编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八成是标题党”。但冷静的翻看了鑫源过往的底子,一个老牌整车厂、国内外制造基地、三十年制造经验。完全不是从零搭台的新势力。如果他们比的不是“节拍有多稳”,而是“有多快”,那这事还真有可能。
但仔细想想,如果只是单单的速度快,鑫源也就失去了宣传的必要,我更倾向“90分钟”指的是车从进入总装到开走下线的时间,不是从冲压到总检的一条龙。成熟工厂把总装做到几小时并不稀奇,难的是在混装、老设备的约束下把节奏稳住。要做到这一点,核心是把生产像流水账一样连起来,今天排多少车、零件几点到哪个工位,系统先给方案,现场照着跑;出了问题能追到具体工位和时间,直接在现场纠正,而不是等进返修区。这种“订单、排产、送料、装配、出厂”一条线的管理,才是节拍稳不稳的关键。
把核心供应商拉进同一套节拍和计划里,提前共享订单变化,关键件像快递一样准时、准点、准量送到位;既不靠堆库存撑场面,也不让产线断粮。这样总装才能像接力跑,上一棒交得稳,下一棒跑得顺。品质上,用相机加算法盯焊点、缝隙和外观,发现偏差立刻提醒,问题在工位就解决,良率自然会上去。老设备接入新系统不顺、混装复杂度提升、外部供应商信息化参差,这些都会牵扯节奏,但鑫源的优势恰恰在这里,有多年量产经验、有不同基地的协同实践、愿意把经验数字化并跑闭环,组织和方法都在线,这些都是把理想节拍变成稳定的硬性条件。
我的结论很简单,这不像广告,更像一次有含金量的体系升级。把“手感”交给“算力”,把经验变数据、把过程变闭环,在总装段做出稳定的90分钟,按鑫源的体量和底子,是做得到的。接下来如果在不同工厂、不同车型上复制出同样的稳定表现,复杂配置上来也能守住良率和成本,那不只是“可能”,就是“实力”。从这些方面看,90分钟更像是一种能力外显,我对它持肯定态度,也期待他们拿出更多连续数据,让这套方法越跑越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