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摄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颁奖现场,智加设计首席设计官赵东阁领奖。

图摄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颁奖现场,智加设计首席设计官赵东阁领奖。
一、依托硬核实力,带动百亿经济
智加设计目前拥有超500人的产品创新团队,分支机构遍及北京、深圳、沈阳、武汉等13座核心城市,业务覆盖18个产品领域,成功助力全球2000余家企业将2000多个产品推向市场,帮助客户斩获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00余个,直接带动社会经济价值达100亿元。

图摄于智加设计北京展厅。

图摄于智加设计北京展厅。
在医疗健康领域,智加设计凭借深厚积累,公司先后为中科院各研究所、海尔医疗等百余家单位提供成果转化服务,完成覆盖影像诊断、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约300款产品转化。不仅在深圳设有模具厂、装配厂、模型厂,北京、武汉设有钣金厂,而且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开发了涵括手板、注塑、压铸等300多家配套供应商,能够提供集产品设计、研发、手板、开模、生产、包装运输在内的一站式整合服务。


在设计奖项领域,智加设计是连续5年获得红点奖亚太区排名第一设计机构,累计荣获德国红点奖(含红点至尊奖3项)、德国IF设计奖、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最高技术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等国际国内大奖79项,目前在国内医疗健康领域产品工业设计市场占据30%以上份额,稳居行业前三,硬核实力彰显行业标杆地位。



图为长木谷骨科手术机器人。

图为骨科手术机器人。

二、7大中心协同发力,构建全维度创新体系
研究院创新性地提出“6+1”核心研究中心架构,通过6个应用导向中心聚焦当前市场刚需与产品开发任务,保障短期项目高效交付;同步设立1个战略前瞻中心,专攻未来5-10年的前沿技术窗口,构建长期技术护城河。这一布局既确保了对产业现实需求的快速响应,更实现了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精准预判,彰显了“当下与未来并重”的战略考量。
7大研究中心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构成完整创新矩阵:医学人因与用户体验研究中心以国际标准优化人机交互,以IEC 62366等国际标准为引领,让医疗设备更贴合临床使用需求;智能医疗器械设计与系统集成中心专攻智能诊断设备、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推动医疗器械向智能化、便携化升级;生物材料与结构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3D打印应用等方向,形成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破解技术瓶颈。
同时,法规合规与注册支持中心以国际国内标准为产品出海护航;绿色制造与可持续设计中心紧扣“双碳”目标,通过碳足迹评估、环保材料替代等技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临床转化与医工协同创新中心搭建起临床与工程的桥梁,从临床痛点孵化创新产品。值得关注的是,正在筹建的医疗器械前沿技术与工艺创新中心将重点布局未来核心技术与工艺,聚焦新兴技术跟踪与评估等,为产业储备长远发展动能。

三、医疗领域突破创新,“中国首台”填补技术空白
立足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区域发展特色,研究院将实施“双极驱动”布局,分别在京深两地设立核心机构。其中,研究院(北京)依托京津冀、长三角产业优势,重点围绕高端影像设备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院(深圳)则紧扣珠三角产业特点,聚焦家用医疗电子方向发力,形成“因地制宜、精准赋能”的区域发展格局。为保障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研究院已配套建成原型制作实验室、可用性测试平台、EMC/安规预测试室等多个支撑平台,实现从设计概念到工程样机的全链条技术支撑。
中国首台质子癌症治疗系统:与合肥中科院合作研发,借助 “布拉格峰” 能量释放轨迹特性,实现肿瘤“定向爆破”精准治疗,在保证高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正常组织损伤,避免后遗症,成为放疗领域最具前景的技术突破,该产品还斩获2021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017年红星奖金奖等7项国内外大奖。



四、三年建设成效显著,赋能产业价值凸显
自2022年起,依托智加设计的工业设计经验,研究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平台建设上,研究院完成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搭建:线上平台整合政策、材料工艺库等资源,通过大数据与AI算法实现精准匹配,大幅提升医疗产品设计开发效率;线下平台组建专业项目管理团队,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流程孵化服务。研究院“技术入股+资本参与”模式初见成效,帮助企业降低开发风险与成本,为行业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随着研究院全链条服务体系的完善及AI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智加设计将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向高效、精准、普惠方向发展,助力我国医疗器械从“跟跑”向“领跑”跨越,为全球医疗创新贡献“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