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明明不笨,就是不爱学习!”“作业拖到半夜,上课像坐不住的猴子,是不是故意跟我作对?”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先别急着责骂孩子——他可能不是“懒”,而是遭遇了“学习困难”。

三年级的小江(化名)读课文时总是磕磕绊绊,明明是熟悉的字却要反应很久,还经常把“太阳”读成“太日”;做数学题时,会把“38”写成“83”,10以内的加减法也要掰半天手指;课堂上更坐不住,5分钟就要玩一次橡皮,偶尔还会突然打断老师讲课。家长怀疑孩子是智力有问题,甚至带他做了智商测试,结果显示小江智商112,属于正常偏上水平。
经过注意力测评、学习能力评估及脑功能检查,小江最终被确诊为“阅读障碍伴随注意力缺陷”,属于典型的学习困难范畴。针对小江的情况,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为他量身定制了“认知训练+感统训练+物理治疗+家庭指导”的综合干预方案:专注力训练中,通过“舒尔特方格”“听觉记忆小游戏”提升信息加工效率;感统课上,借助平衡木、拍球、跳绳等项目改善神经系统协调性;同步配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强化神经调控功能;同时,康复师还专门指导家长采用“小目标激励法”——比如每天只要求孩子专注写20分钟作业,完成后就奖励10分钟的亲子游戏时间,而非强迫他熬夜补习。
经过一个疗程的系统干预,曾经“厌学”的小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上课的专注力大幅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坐不住、玩橡皮,还会主动记笔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仿佛整个人都“开窍了”。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学习困难发生率约为10%-15%,这意味着每个班级里,可能就有2-3个孩子正遭受学习困难的困扰。但令人担忧的是,仅有不足30%的家长能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剩下的70%家长都陷入了认知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把学习困难等同于‘智力低下’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无奈地说,曾有位家长带9岁的女儿就诊时,当场就责骂孩子“笨得无可救药”,因为孩子连续3年数学不及格,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下来。可评估后发现,这个孩子是典型的“数学障碍”,对数字符号的加工能力较弱,但在绘画方面却很有天赋,画出的动漫人物栩栩如生。“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差,第一反应就是责骂、报补习班,却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甚至产生‘我就是个失败者’的想法,最终彻底厌学。”
解密学习困难:三大类型,症状各不同
儿童学习困难并非单一问题,而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相关障碍的统称,主要分为三大类型,家长可以对照看看孩子是否有这些表现:
第一类:特定学习障碍
这是最普遍的类型,又细分为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数学障碍,有些孩子可能只存在一种,有些则是多种并存。
阅读障碍:俗称“识字困难”,表现为识字慢、易混淆相似字(比如“b”和“d”“上”和“下”),阅读速度慢且容易漏字错字,读完一段文字后无法概括大意。

书写障碍:主要表现为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经常错字连笔,甚至握笔姿势异常,写作业时手会发抖。
数学障碍:对数字不敏感,比如分不清“7”和“9”,计算时经常算错,难以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做应用题时不知道如何下笔。
第二类: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这类孩子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上课坐不住、频繁做小动作,比如玩橡皮、转笔、抠桌子,还会经常打断老师或同学讲话;做作业时拖拉分心,原本3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能拖到2小时,而且错误百出;性格上可能比较冲动,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
第三类:其他伴随性障碍
包括语言发育迟缓、感觉统合失调、情绪行为问题等。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说话晚、表达不清楚,难以理解老师讲的知识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能怕黑、晕车,或者对声音特别敏感,老师讲课声音稍大就会捂耳朵,导致听课效率低;还有些孩子因为长期成绩差,产生了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此外,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比如爸爸严厉、妈妈溺爱)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诱发学习困难。
石家庄六一儿童医院石彦欣主任特别提醒各位家长:若孩子持续出现学习成绩落后、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且通过常规辅导无改善,应及时到儿童专科医院进行评估,明确是否存在学习困难及具体类型,尽早干预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